浙江日报海盐4月28日电 从“两弹一星”功臣到我省企业中唯一的两院院士,从大漠戈壁核试验场到江南水乡杭州湾畔的秦山工地,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总设计师叶奇蓁40多年的工作经历,与我国核工业发展紧密相关。在秦山核电二期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扩建工程开工之际,笔者采访了这位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元勋。
从自力更生,到开放环境下博采众长、自主创新,秦山二核开创了我国大型商用核电站技术的先河,是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拥有完全中国品牌的自主创新成果
站在秦山二核两座雄伟的核岛前,年逾古稀的叶奇蓁眼里透着自豪。作为总设计师,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汗水。
1986年,曾参与“两弹”和秦山核电一期建设的叶奇蓁被任命为中国核工程公司(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建设单位)副总经理,全面负责二期工程设计及技术工作。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他明白核电是高科技产业,自主发展核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叶奇蓁说,秦山核电工程从自主创新角度上讲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秦山一期”——30万千瓦的原型堆核电站;“原型堆”就是“实验堆”。周恩来同志亲自批准的“秦山一期”1970年2月8日上马,称为“728工程”。设计、建造原型堆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国的科技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设计、建造原型堆的过程,培养锻炼了我们自己的设计队伍、设备制造队伍、施工队伍,以及运行管理队伍。”叶奇蓁断言:“正是原型堆的建成,解决了我国核电站有无的问题。”我国从此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典之后,第七个拥有完整核电站技术的国家,并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核电站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秦山核电工程的第二阶段就是秦山核电工程二期——商用堆核电站。它不再是“实验”了,要批量地生产、发展,而且不能靠国家很多的投入,要由业主贷款,靠以后发电的收益,在上缴国家税收后还本付息,还要向投资方提供利润回报。这要求在施工时就要按期完工——严格遵守施工期限、投资规模、技术指标的要求。因此,秦山核电工程二期在建成商用堆的同时,也把中国核电站的技术和管理提升上一个新台阶。
秦山二期按30万千瓦一个环路的国际标准设计。所谓一个环路,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发电单元,就像一个模块,国际大型商用核电站,就是靠这种标准模块“拼装”起来的。秦山二期是两个环路65万千瓦。秦山二期的设计、建造,30万国际标准设计环路技术的突破,为中国核电体系的标准化作出了示范,为我国核电标准化、批量生产和商用化奠定了基础。
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的秦山二期,从建设一开始就处在开放的大环境下,因而它能够大胆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核电技术思想和设计理念,它的创新,是在开放环境下博采众长式的自主创新。
当然,作为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的核技术,单纯靠引进难以掌控核心技术。秦山二期在筹建之初,又遭遇技术封锁。正是靠着自主创新的精神,抓住“以我为主,自主设计”这个核心环节,自主选定设计目标,确定技术方案,选择技术参数,确定关键设备的功能和指标,自主进行重大科研开发和试验验证,掌握了技术的决策权、建设和管理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