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
论坛现场
浙江在线4月29日讯(记者 孙铭) 今日德清,贤士临门。作为中华游子文化节“重头戏”的游子文化论坛,上午九点准时开讲。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主持论坛,著名诗人余光中、作家余秋雨、张抗抗就“他乡与故乡”的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整个会场气氛热烈而活跃。名嘴白岩松诙谐机智地在整个发言过程中就地取材穿针引线,而“二余一抗”则在“故乡与他乡”之间纵横捭阖,谈古论今。
张抗抗:心安之处是故乡
到底故乡是什么?故乡会不会变?他乡又是什么?他乡与故乡是绝对对立的还是可以互通的?张抗抗自问自答:我19岁从杭州到东北下乡,上世纪80年代后一直住在北京。可以说,几十年间始终在中国的南北两地交替行走,觉得自己像一条流动的河。但是故乡在我心中,永远是德清美丽的外婆家,那里有我慈祥的外公,有外婆的烘青豆、烤雨饼,有美丽的荷花,有清清的流水。行走南北的张抗抗把德清当做故乡的唯一理由,就是这里有亲人的浓浓之情,这就是她简单而固执的故乡情愫。
余光中:故乡,一部分乡愁,一部分孺慕
余光中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创作了小诗《乡愁》,以其对浅浅海峡那边的思乡真情引起了全世界游子的共鸣。余光中本人就曾两度远游,深深了解作为一个游子的心情。他对游子的故乡情结这样阐述,乡情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乡愁,这是属于地理方面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孺慕,即对父母的仰慕和对故乡文化的认同,是属于人文方面的,两者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游子对故乡特有的具有无比向心力的感情。随着社会的发展,游子概念的外延也越来越大,而向心力使中华文化得以持久地传承下去。
余光中还讲到,如果一个人一直待在故乡,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当他离开故乡去开创一番事业,就成为了游子;若游子在外不归,他就成了浪子。一旦浪子衣锦荣归,“欲回天地入扁舟”,就成了最初意义的“浪子回头”。所以游子情结又衍生为“感恩”、“报效”和“反哺”之情,余光中特别强调,游子仅仅“思乡”是不够的,更要懂得回报。
余秋雨:肩上背着故乡游走于世界
余秋雨身在故乡,却总是行走他乡。他行走于一个接一个的他乡,甚至在文化中也要“苦旅”。喜欢在不断行走中不断思考的余秋雨解释,我努力地行走于异乡,只有走出去了,才能读懂游子血脉里对故乡的思念。
余秋雨对“故乡”有特别的理解:故乡,就是我的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也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还要继续地流浪下去,哪里是故乡,哪里是他乡?也许,只是一代代在地理位置上的交叠和心理感受上的轮回。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讲究“融入”、“融合”,不管你到哪里,能展现出自身最优秀的一面,这就是回报故乡最好的方式。每个游子都是故乡递出的一张名片。
故乡,是“慈母手中线”,是“日暮乡关处”,是“浮云游子意”,是“不敢问来人”;他乡,是“梦里不知身是客”,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自古的文人骚客,从未停止过关于故乡与他乡的思索,这有如一根绵延千年的线,轻轻牵动一下,便抖落出无数情丝。张抗抗说了一句话令“二余”同时颔首——不管你身在何处,只要有亲人、有亲情存在的地方,就是故乡。
余光中
余秋雨
张抗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