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本网记者感受义乌"专题 请您发表评论
|
感受有为政府 |
浙江在线义乌特别报道 5月9日中午时分,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的采访车行驶在义乌市秀美的县前街上——义乌市政府大院就坐落在这条街。很顺利的,我们的采访车没有经过任何盘查,便进入了市政府大院——这与印象中进入一般市县的政府大院,总要填个单子打个电话确认等戒备的方式大不相同。
下午的时候,和义乌的朋友说起市政府的开放和亲民形象,他们倒是习以为常了。用当地人的话来概括,义乌的政府是个民本政府,政府有为有所不为。
改革开放以来,探究义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原因,除开始由民间力量诱致外,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政府的引导、调控、规范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义乌,经济社会的每一步发展和提升,都带有鲜明的有为政府的烙印。
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民为本,处处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是义乌市决策者们坚持不逾的执政理念。兴商建县(市)、贸工联动、以商强农、城乡一体化行动、国际化战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都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让经济搞上去,让百姓富起来,让群众得实惠。
义乌的决策者一直以来就特别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之初,义乌县委、县政府就是尊重了老百姓的选择,帮助老百姓找到和确定经营小商品这条富裕之路。八十年代初期,富有“鸡毛换糖”经商传统的义乌农民,在城乡街头自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面对当时农民不能弃农经商、集市贸易不准经销工业品、个体户不允许从事批发经营的“三不规定”,1982年8月,当时的县委、县政府敢于冲破“左”束缚,不唯上,而是从义乌实际出发,大胆提出“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乡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这一次大胆的拍板决定,成了后来义乌超常发展的里程牌,义乌市场由此催生。而后,县委、县政府又顺应群众意愿,在全国率先开放了城乡小商品市场。1984年,又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使义乌市场建设在全国捷足先登,取得了明显的先发优势。
20多年来,义乌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兴商建市(县)”的战略目标却始终没有动摇,一以贯之。历届党委政府还不断赋予“兴商建市”战略新的内涵,先后提出了“以商促工”、“以商强农”、“以商兴城”、“国际性商贸城市”等一系列发展策略,从而成就了义乌今天的辉煌。
为让百姓得实惠,义乌市通过大力发展市场,推动义乌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积极创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强市,让城乡居民共沐现代文明。
义乌政府的民本思想还体现在制订具体政策时,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坚持“放水养鱼”,轻税薄赋,巨资扶持。在市场培育初期,义乌市对市场经营户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确保大多数经营者有利可图,采取了五项扶持政策,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税收上优惠,法律上保护。在市场正常运行时期,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内资外资同台竞技、平等竞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各类投资者之间开展合资、联营、特许经营等多种合作。特别是稳定经营人员长期在市场经营,解决户籍、购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让他们能在此地长期创业消除后顾之忧。在市场持续繁荣的今天,义乌的决策者们还在为不断降低商务成本出谋划策。2005年,义乌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市场发展、促进市场持续繁荣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国内外商品交易成本最低、信用最好、信息最灵、手段最新、服务最佳的现代化市场。商城集团减免国际商贸城二期一阶段市场商户的空调费、停车费、物管费,仅这一项涉及的资金就是2000多万元。
群众利益无小事。义乌政府能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维护群众利益。近年来,随着义乌公车改革的实施和家庭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召开大型会议时,义乌剧院、稠城会堂等会议场所附近道路两侧停放车辆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局部路段交通堵塞,影响群众通行。2005年3月,市民龚益彰致信市领导,呼吁市领导尊重社情民意,妥善处理好开会与停车的问题。市委书记楼国华收信后非常重视,并专门作出批示,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如今,让路于民、步行赴会已形成了一种制度,百姓再也不会为“逢会必堵”的情况而烦恼。在义乌,以群众利益为重,让电于民、让水于民的事例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