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浙中城市群的璀璨明珠———近看义乌发展经验
www.zjol.com.cn  2006年05月17日 14:24:4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点击进入"本网记者感受义乌"专题  请您发表评论

  【编者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义乌从“鸡毛换糖”、马路市场起步,通过发展小商品市场,积极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道路,并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快速迈进。

  深入探究义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义乌现象正是浙江现象的一个生动缩影,义乌的成功实践正是八婺大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成功典范。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近看义乌发展经验》系列报道,试图通过对义乌发展经验的总结,进一步推动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浙中城市群的建设。

  “义乌经验”

  记者案头上摆着一本中英文对照的《义乌市新闻发布稿》,里面的一些数字让人称奇:

  ———“十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5.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5%,人均GDP已突破5400美元。城市竞争力列全省县级市首位,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5位,进入了提升经济素质、加快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的转型发展期;

  ———中国小商品城年成交额288.5亿元,市场总面积达260万平方米,拥有商位5.8万个,市场内展销商品已达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入围《福克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名列全国县级城市第2位,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市场;

  ———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目前有境外企业驻义代表处615家、常驻外商8000多名;

  ……

  义乌,这颗浙中城市群的璀璨明珠,在人多地少、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飞跃;在缺乏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的环境下,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市场;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没有国家政策倾斜支持的背景下,成为浙江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在发展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实现了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社会结构复杂多元的现实中,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4月28日,记者漫步这个早已熟悉、拥有无限包容力和张力的商贸城街头,想知道这个让观察者吃惊的地方的发展之谜,以及身在其中的义乌人有怎样的体会。

  冯志来,这位现年71岁、曾任义乌市体改委主任和政协副主席的老者的一席话,让人豁然开朗:所谓“义乌发展经验”,就是义乌坚持专业市场主体地位,以专业市场的发展提升,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国际化,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成功实践。义乌发展的基础,在于市场的自强发展之路。

  在骆宾王公园后门一座简陋的小楼里,中国管理科学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义乌市志》主编吴潮海说,义乌发展之谜就是市场发展之谜,解开这个谜团需很多把钥匙,但其精髓是“开放包容”、“放水养鱼”。“开放包容”

  “如果说义乌社会经济诸方面犹如宇宙间之众多星球,地方政府就是导致这个庞大体系运转起来的第一推动力。”在《市场义乌》一书中,陆立军如此评价。1993年起,陆担任义乌市政府顾问与义乌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赵德生,义乌市稠城街道长春社区一位32岁的普通居民,家离去年全面开业的国际商贸城不足500米,现在一年光房租收入就有10多万元。他对义乌市场发展的感受很直接,他认为义乌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得益于浙江省委、金华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义乌各级领导一以贯之“兴商建县”(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后改为“兴商建市”)的正确主导,义乌的“开放”和“包容”成就了义乌。

  义乌人多地少,许多地方因土壤酸性重难以种植农作物,穷山恶水逼出了绵延数百年的“敲糖换鸡毛”传统。建国后,义乌进行工商业改造,“敲糖帮”一度销声匿迹。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时肥料奇缺,换鸡毛的绿灯又不得不亮起。

  在义乌,当代“敲糖帮”到1982年时已经成为遍及全国的小商贩群体,对各地的小商品需求极为敏感,而更多的义乌当地人也纷纷开始为他们提供货源,这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但是,虽已没有了“复辟资本主义”的吓人帽子,上述行为却仍在当时政策的严厉禁止之下。

  1982年初春,一个被收走提篮的妇女冯爱倩愤怒地冲进新任县委书记谢高华的办公室。争论持续了一个下午,依然没有结果,但县委书记在她走后陷入沉思。

  1982年11月,义乌县委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市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

  冯志来老人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这就是义乌首先提出的对农民“开放”,后来义乌又提出了对外地人(一开始主要是对温州商人)的“开放”,直到对外国人的“开放”。

  开放了,市场壮大了,一部分本地人和外地人先富了,难题也就出现了:怎样克服“红眼病”?对此,当时的义乌在全社会灌输一种理念,那就是不搞“斗牛”,而要“赛马”,每人都有自己的“跑道”,比赛谁跑得更快,而不是“窝里斗”。冯志来说,这在义乌后来已慢慢上升为一种文化。

  “义乌人的骨子里有一种精神很可贵,那就是包容性强,没有排外思想。”吴潮海这样对记者说。在义乌,外地来的经商者被平等对待,外地来的干部选票往往比本地干部还多,同样都有错的首先处理本地人……吴潮海说,“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正在讨论修改,他认为应该是“勤业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因为“诚信包容”正是义乌市场在20年里迅猛发展的基石。

  “放水养鱼”

  “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的经验,归结为一条,就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加上一批聪明能干的商人。”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这样说。

  义乌市的领导说,义乌发展的所有秘密,只有简单一句话:“百姓发财,地方发达。”

  义乌市场长盛不衰的秘密在于舍得投入。在我国,市场的投资主体大都是个人,他们要求在二三年内就要收回投资,而一个市场的平均回报年限通常在10年以上,如此巨大的落差让很多投资者不舍得投入,结果只能是“竭泽而渔”。而义乌的批发市场大多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经营市场的利润投入市场再建设、再开发,如此循环往复,逐渐进入良性轨道。这种营运方式被经济学家认为是真正的“放水养鱼”。

  义乌市场长盛不衰的秘密还在于一系列“放水养鱼”的决策。在市场发展初期,为了培养十万农民走向市场,市场里采用“定额征税”。以50个摊位为一个小组,按营业额大小大家坐下来评议纳税额,各个摊位按确定的等级纳税。上世纪80年代初,义乌稠城信用社向个人贷出了全国首笔1万元的贷款,成了在全国最先向个私经济贷款的地方。而且,当时银行率先打破现金限额支付的惯例,不管取钱多少都可现金支付。冯志来说,现在看起来这件事很小,当时上级银行主管部门还派工作组来调查,可这个举措对义乌市场的繁荣意义非常重大。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市场,义乌商人到广州等地进货赢得了时间和信任。

  “放水养鱼”还体现在义乌放手让百姓自立、自强。在冯志来担任义乌体改委主任时,其他地方对审批有限责任公司都有条条框框限制,但义乌没有。“只要群众需要,都批给他们。”冯志来认为政府部门唯一要做的事就是鼓励群众自立、自强,勇往直前,至于“有限责任公司”办不办得好,是“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那为什么要去限制呢?

  “民富,国才能强”。义乌的各界领导说得最多的是“让利于民”,做得最多的是“放水养鱼”,踏踏实实的富民政策,实实在在地使百姓受惠,最终也使这座城市赢得一片掌声。

  “市场是义乌所有老百姓的命根子,历届党政领导对老百姓求富、盼富愿望的心灵呼应,成就了义乌20年的巨变。”众多受访者如此回答。


来源: 金华新闻网  作者: 严志亮  编辑: 朱小燕

相关稿件

浙江学习推广“义乌经验”

·义乌市民大学成为义乌市民接轨国际的良好渠道 2006-05-17
·本网记者专访义乌市长吴蔚荣:发现义乌 兴商旺市 2006-05-17
·"不只是吸引" 从"浪莎"的崛起看义乌企业的成长 2006-05-17
·世界超市义乌制造--义乌发展经验系列解读 2006-05-17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