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点10分,上午第四节课刚上完,浙江财经学院大一男生沈轶飞快跑出教室,顾不上吃中饭,赶紧先回到寝室,因为宿舍楼有好多“爱心垃圾”等着他去用三轮车收集……昨天,记者来到浙江财经学院,与该校爱心基金会的同学一起捡“爱心垃圾”。
每个寝室都有“爱心废品”角
在54幢309寝室,学生书桌上放了两个矿泉水瓶,里面都是一些一角的硬币,这是同学们平时节约下来的零钱。而在阳台上,专门有一个空间腾出来堆放塑料瓶、泡面纸板盒、旧报纸……要是在以前这些东西早就扔掉了,可现在同学们都把它们当成了宝。在沈轶来之前,同学们已早早收集好,然后把这些废品放到一楼的过道集合。
“上星期刚收过一次,要是以前这里更壮观,寝室大半个走廊都堆满了‘垃圾’。”沈轶说,附近的几幢宿舍楼里都有“爱心废品角”,同学们都很自觉,已经养成习惯了。
和沈轶一起运“垃圾”的同学朱省铭说,一般他们是这么操作的:在卖“垃圾”的前一天晚上,爱心基金会的成员会到每个寝室通知一声,或者发个书面的通知,同学们自然早就做好了准备。第二天一早,每个寝室有专人把这些“垃圾”运到一楼的过道上,然后基金会的两个男生负责运输,运到15幢楼(女生宿舍)那边,集中起来,然后交给事先约好的收废品的大伯。
“每次操作下来都要两个小时左右,一般中饭肯定是来不及吃了。”沈轶说。
杭州男生体验捡“垃圾”乐趣
沈轶是杭州人,从小到大没有吃过苦,对“贫困”基本没什么概念。刚入学时看到爱心基金会的同学在收集废品,向新生宣传不要随手乱扔废纸和空的饮料瓶,就被他们的真诚、热心和爱心所感动,后来慕名参加了爱心基金会,成为为数不多的男成员之一。
“一开始,我们都是两个人抬,或者用自行车运,一幢楼都要运好几次,后来借了三轮车。”不过沈轶一开始根本就不会骑三轮车,连秤也不会看。基金会首任会长陆戴青一有空老是要跑去教他们这个那个。“现在骑三轮车、看秤我都成行家里手了。”沈轶自豪地说。
沈轶妈妈听儿子说大学同学在校园内收废品,一开始觉得很奇怪,而且也不支持。但是沈妈妈在看到他们用卖废品的钱资助的小学生写来的感谢信后,她被感动了。现在沈妈妈很支持儿子的活动,在家里也养成了帮儿子收集废品的习惯。“妈妈说,到大学不仅要学习,还要学会关心别人,还说我现在懂事多了,长大了。”沈轶谈到妈妈对自己的夸奖时还有点不好意思。
收集废品成集体自觉行为
从2003年爱心基金会成立到现在,陆戴青一直参与这项活动。虽然她现在已经不是会长了,但是还一直关心和支持着这项活动。
“想当初到学生宿舍收废旧报纸和饮料瓶,大家都很奇怪,这能卖多少钱啊!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一方面是考虑到环保、节约,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力所能及地资助贫困生。”她笑着对记者说,自从收废报纸和饮料瓶后自己变得“斤斤计较”起来,一斤一两都要和收废品的师傅计较,甚至不放心师傅数饮料瓶,就自己动手数。“是不是有点‘小市民’?不过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陆戴青介绍,除了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卖废品的钱还用来帮助学院贫困生。有一次,学院一位女生得了重病,又是单亲家庭,后来基金会就给报销了部分医药费;隔壁工商学院的一位同学得了心脏病,同学们就把最近几个月卖废品的钱捐给了她。
辅导员朱莹老师说,现在女生逛街,喝完了饮料就把饮料瓶放进背包带回寝室;男生在篮球场喝完了矿泉水,也总记得把空瓶带回宿舍;学校一有什么大活动,总会有人在旁边拿着塑料袋捡“垃圾”;就连好多老师也自觉地把废品收集起来,放到一个指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