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的文化活动正不断丰富浙江人的生活,浙江的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催生了日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催生了基层文化设施次第涌现,使文化之花遍地绽放。
两年多来,我省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艺院团改革、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大省建设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以农村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使群众在遍布全省各地的一个个“文化家园”里,充分享受着文化带来的快乐。
【特写】每天清晨和傍晚,海宁市丁桥镇诸桥村的文化中心就热闹起来了,不少村民到这里健身、打球。每到周末,这儿更是成了村民们活动的好去处,看书、跳舞、打乒乓球……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建起了文化中心,大家都喜欢来这里搞活动。
诸桥村文化中心占地17亩多,村里共投入了300多万元,于去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露天舞台、篮球场、图书室、台球室等一应俱全。村党委书记徐礼达说,去年文化中心建成后搞了一个文化活动周,村民们蜂涌而来,每天像过节一样热闹。“卡拉OK大家唱”活动本来预计选手和观众为200多人,没想到一下来了600多人。他说,村里有了文化中心,村民们就可以常年开展活动了,村里打算在今年7月再组织一次文化活动周。
【画外音】诸桥村是海宁市文化阵地建设的一个缩影。自2004年以来,海宁共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文化阵地建设,目前182个行政村共建起了228个文化活动中心和活动室。完备的设施为开展活动提供了保障,带动了文化的繁荣。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阵地建设极为重要。近年来,省级财政对文化事业单位投入累计达27.75亿元。新建文化设施项目1100多个,总投资达213亿元。目前全省已建和在建的县级以上文化广场、文化中心有285个,建有群艺馆12个,县级文化馆87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90个、博物馆73个、电影院190个。农村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域,全省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着重建设乡镇(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目前全省的乡镇文化站已达1290个,村级活动室更是遍地开花。
【特写】衢州市衢江区杜泽镇上泽村有一个农民艺术团,他们不但在村里活动,还到附近的乡镇、村去演出,现在当地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农民艺术团。村民们说,农民艺术团办得这么好,有村民吴富仙的功劳。
年过半百的吴富仙从小就喜欢文艺,以前还唱过戏。2003年,村里建起农民艺术团后,她就主动站出来教大家唱歌跳舞。“树上喜鹊喳喳叫,我们老汉合不拢地笑。自从村里种吊瓜,人人都把村干部夸……”这是吴富仙创作的一首《老汉看吊瓜》歌。经过传唱,这首歌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喜爱。
村干部告诉记者,在吴富仙等文艺骨干的带动下,现在上泽村农民艺术团不断壮大,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画外音】像吴富仙这样的文艺骨干在衢州越来越多,有教秧歌的,有教腰鼓的……文艺人才的涌现,带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富阳市涌现了一批活跃在农村的“文化经纪人”,他们在农民和剧团之间搭建桥梁,帮助联系演出事宜。文化经纪人为农村文化兴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有了文化设施,更要有一批文化人才,这样才能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令人欣喜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全省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艺骨干和带头人,在他们的带动下,广大群众纷纷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