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短梅”早有征兆?
梅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已经形成一定的规律。江南民间有谚语说“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其中的“桃花水”是指清明节气的降水,也就是说,清明时天气阴雨,必然导致芒种节气“旱黄梅”,梅雨偏少。
记者查阅了今年清明期间的天气预报,4月5日清明节的天气为“大雨转小雨”。难道短梅早有征兆?对此谭季青认为,民谚是民间对长期气象规律的一个总结,从统计学的角度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其实今年的‘怪’天气从提前出现的‘珍珠’台风就可看出一点端倪。”谭季青说,一般来说,台风平均都是在7、8、9月出现的,今年来得这么早,说明大气环流出现了异常。而在这之前,天气也并不尽如人意:进入4月后,杭城气温持续升高,30.3℃的高温在历史上极为罕见。5月以来,温州、丽水地区已出现8次暴雨天气,丽水、缙云、泰顺、平阳、仙居、普陀等13地累计降雨量突破历史同期最多纪录;6月10日,雷暴现象在杭城演绎了20分钟的“昼夜变换”……
“这种异常还将可能会有连续反应,后面很可能还有一些‘怪异’的天气现象。气候很脆弱,改变一点点,都会引起整个‘链条’的反应。”谭季青推断。
出门要防晒 有空多喝水
哪人们要如何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呢?杭州天目山医院内科主任鲍守琛建议,首先开风扇、空调的时间不宜过长,在封闭的环境中待久了,最好能多走动一下;要避免长时间在室外的高温环境下停留,如果外出,最好随身携带矿泉水,放少量盐还可以及时补充盐分的损失,预防中暑;部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最好减少外出活动的频率,注意身体保健;在饮食上也要尽量清淡,绿豆汤、西瓜、冬瓜汤等都是在高温期间的保健食品。
由于这两天紫外线的辐射很强,皮肤很容易被晒伤,出门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防晒措施。进入盛夏,女孩子们越穿越清凉,热裤、吊带衫齐上阵。但保健专家指出,只有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人体才能通过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起到降温的作用。而酷暑之日,最高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夏季赤膊会感觉更热。此外,天气炎热,这几天交通事故也特别多,请司机注意夏天行车安全。
另外,当遭遇持续高温时,人体处于“易激惹状态”,心情烦躁、容易发火,不少人会因微不足道的事与人发生矛盾,且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更容易产生“情绪中暑”。连续高温却撞上了狂热的世界杯,专家同时提醒市民:高温期间一定要调整心情、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晚上10时至11时入寝,可适当午休。
高温让人来不及适应
今年超短的梅雨期和迅速到来的高温天气,让很多市民措手不及。
由于短期气温的持续升高,这几天出现中暑症状的人不少,身体发冷,头昏脑胀,恶心……杭州市一医院急诊科的高副主任介绍说,如果高温持续4—5天,重症中暑病患者就可能大大增加。除了中暑症状,高热病人、腹泻、车祸外伤等患者,在门诊接待量上也有所增加,到医院挂盐水的人多了不少。
“短梅期造成了高温天气的提前,使得身体的各项机能要提前适应在往年7月份才到来的天气,会对人体的舒适度造成很大影响。”谭教授将这种一时的不适形容为“倒时差”。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老人、小孩和一些慢性病患者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引起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