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义乌,30出头的骆峻翔偶然听专家说起,义乌很适合做文化会展业,突然明白了自己真正要做的事,随即改行。两年后,义乌文博会开张;
2005年10月,在衢州偏远的金竹村,一项名为“村村通”的工程,成了山村的头号大事。当电视屏幕上忽地跳出异常清晰的画面,人们意识到他们的“世界观”就此被颠覆;
……2006年6月中旬,距离《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作出将近一年,距离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仅仅几天,我们的记者再次上路,求索浙江在文化变革实践中,最振奋人心的人和事。
我们深切体会到:文化是如此具体、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生活。往大里说,关系到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而往深里说,则关系到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生活的充实、愉悦和丰富性。在接下来的这组报道中,我们试图为你提供———全国文化变革大视野下的浙江经验、浙江答案;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之一的浙江,其创新精神是如何真实地发生、实现的;
我们同时也为你提供———文化变革中公众利益的位置、保障和体现。种种文化创新对于参与者和公众,最终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诚如中宣部“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有关负责人所言:“浙江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很有深度,文化建设的起点很有高度,文化建设的学术思考很有眼光,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很有胆略。”快报愿和你一起上路,为推进浙江的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公共服务精神,共同努力。
从第一届上千万做到了今年的13个亿
30出头的骆峻翔,胖乎乎的脸蛋架着金丝眼镜,一脸书生气,他对于平均每小时要接十来个电话、并在手机和座机之间不断切换表现得异常灵敏和耐心,尽管他的职业不是接线员,而是义乌福田展览服务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
灵敏和耐心建立于他觉得他的事业已经非常明确地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因为,由他最早参与筹划的“义乌市文体用品博览会”“被政府看中了”,在今年4月,轰轰烈烈地举办了“2006义乌文化产业博览会”。
就这样,从产品做到产业,交易额从第一届上千万做到了今年的三天13个亿,核裂变般地“搞大了”,连骆峻翔也意想不到。
此举得到了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的批示“义乌文博会的经验值得反映总结,这是真正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产品销售的极好平台,将来可能会出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