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乌文化产业
历史24年前从旧年画堆里发端
1982年,义乌人孙家云、孙岳正等到外地打工时,发现一些印刷厂的过期年画很漂亮。他们就用很低的价格把这些人家眼里的废纸买了回来。回家后,几个人叫上亲戚朋友一起裁、剪、拼,大年画变成了小画片和折叠式小卡片。再拿到集市上试销,没想到一下子就卖光了。
于是孙家云、孙岳正等人的打工生涯就变成了四处寻找库存积压的年画,加工、销售,废纸堆里掘出了金,一传十,十传百,全村200多户有80%的农户开始经营画片。1988年,义乌年画经营户在全国开创了四开塑膜年画发行的先河,并迅速占领了广大农村市场。义乌文化产业由此发端。
数据
世界上5支笔中有4支是中国制造的,而中国造的笔中,又有70%的零部件是由义乌的制笔企业生产的。全国70%以上的正版合法年画挂历产自义乌。美国80%的圣诞礼品来自中国,而中国80%的圣诞礼品出自义乌。……目前,义乌已形成文化生产经营企业4000多家,形成了以文化礼卡、印刷制品、文化用品、书画艺术、年画挂历、印刷器材及新兴现代办公用品为主体的综合性产业群,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年销售额达50亿元人民币,其中60%的产品出口世界各地。从2002年开始,平均每年义乌文化产品出口额已占义乌市出口总额的1/3。
专家点评
“无中生有”的精神核心是创新
义乌文博会发展路径所显示的其实是义乌发展过程中很主要的一个特征———“从无到有”。
诞生于民间文博会是这样,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文化产业也是这样,整个义乌的发展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发展,一个自然资源一无所有的内陆小县创造出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经济奇迹,贯穿其间的发展路径就是不断地谋求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义乌市场研究专家齐东(中国批发市场学会副会长、研究员,浙江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义乌人的“无中生有”其实蕴涵着一种强烈的创新精神,义乌经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文博会的崛起还反映了义乌人不图虚名,只求实效,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市场化取向中培育新的“资源”。
在政府层面上,义乌党委、政府提高执政能力,以“富民”为核心和归宿的政策创新,鼓励和支持人们干事业,把所有在义乌创业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都解放了出来。(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