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村里人讲香菇的生产过程 |
9小时的长途跋涉,200多公里的山路盘旋,浙江工大经贸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硕士团一行14人,昨顺利到达庆元县贤良镇。
小分队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讨他们的“香菇计划”,尽管此时雨下得很大,雷电交加,但是农家大叔的家里气氛十分热烈,大家畅所欲言,对此次庆元行“爱心香菇计划”充满了信心。
一根香菇棒要做三四千次“剖腹产”
昨天一大早,队员们便前往富林村。一根根正在发酵的香菇棒,引起队员们极大的好奇心。
老村长告诉队员们,这一根根香菇棒里都是木屑,一般每年2、3月把木屑装入袋子,在1400多℃的高温下蒸上14个小时,其他杂菌就被杀干净,然后进行香菇菌接种,大概10月左右开始采香菇。在这几个月里,要定时进行排气、杀毒和“破腹产”等工序。
在一台老式烘干机面前,老村长解释:“这个就是蒸香菇的地方,一般在70—80℃下烘干,整个过程需7—8个小时。但根据温度高低,香菇颜色也会变。温度低,出来的香菇颜色较黑;温度高,时间短,香菇颜色会是草绿色,这样的香菇好卖。”
一根香菇棒能产出1.5—2.5两香菇,木屑和种子加起来成本在1块钱左右,最后卖出去的香菇价在1.5—2.5元左右,平均一根香菇棒产出的利润在1块钱左右,但是由于香菇1年只产一季,所以实际收入总量很少。这里的香菇户只管生产,加工和包装都由批发商做,因此香菇附加值低,劳动力成本高。
村民陈大姨很苦恼地说:“一根香菇棒几个月下来,要进行3000—4000次‘剖腹产’(香菇要长出来,必须割破塑料薄膜),一天一个人最多只能剖200根,一年基本上耗在这上面。政府一方面鼓励村民外出打工,一方面又要进行生态香菇的培植,这是个很大的矛盾啊!”
香菇销售问题一直困扰村民们
下午,顶着炎炎烈日,队员们又马不停蹄地赶赴胡池村。这个村是贤良镇海拔最高的村,距贤良约16公里,主导产业是香菇,同时村里大力发展多种特色产业,包括吊瓜和省农业厅大力扶持的山地养羊项目。由于吊瓜生长所需海拔在600—800米,运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加上很高的致富要求,成了胡池村新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和富林村相似,这里的香菇销售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们。
带队随行的贤良镇吴会计激动地说:“农民们怕承担高风险,他们希望短平快式的收益报酬,只要还有一点利润,他们都会马上卖掉,心里上容易得到满足。”
队员们听了都很激动,决定按原计划进行,和村民们达成“爱心协议”,采购50斤回来带到杭州的人气社区去卖,再把赚来的钱给村民们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