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时,有专家在一个调查中发现浙江省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低文化水平是很难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等方面的要求相适应的。客观上,公民能够实现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偏低,而如果我们主观还不抓紧时间进行业余学习、终生学习,而是懒惰地沉湎于麻将、扑克、喝茶里面,难道这种杭州人不应该深省吗?这怎么算是“学在杭州”呢?
说杭州人没有文化,杭州人肯定不同意。应该说很大部分市民还是有文化的。那么当下占主流的又是什么文化?应该是俗文化,而不是雅文化。
非常明显的现象是,许多在北京、上海门庭若市的演出,到了杭州肯定是门可罗雀。杭州人不爱这种雅文化,若要自己掏钱买票,现实的杭州人就更不情愿了。有许多演出公司的经理都对观察记者感谓:“杭州太缺乏高雅文化的市场了!再高雅的文化对于大部分杭州人来说都无异于对牛弹琴!”这话听上去有些刺耳,却也描述了杭州人(下转22页右边条)(上接21页)的文化价值取向的现状。
杭州人热衷于什么文化?请看“金海岸”的“你的老婆我的情人”之类的插科打诨上了市电视台,而且居然说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还有“开心茶馆”里那些搔胳肢窝的笑料,自然也让杭州人“开心开心真开心”。那些家长里短的新闻,也是杭州人最津津乐道的点心和开胃茶、开心果了。是的,也许对于“本塘”杭州人来说,他们就喜欢这种俗文化。
杭州人的俗文化还包括“善于图利”的占小便宜心理和庸俗的现实主义。
如果能占得小便宜,也算是杭州人的“伟大胜利”。杭州人对自己这块小利益是细致得很的。只要不牵涉损害自己的利益,就是他们的行事原则。杭州人对内不合作,只顾自保,各自为战。在这种心态下,伴随而生的是庸俗的现实主义。有人发现杭州人有“三个面向”,非常有趣:面向西湖,面向自己,面向家庭。谁不喜欢西湖,就是对杭州以及杭州人的不恭不敬。杭州人会果断地说,不喜欢杭州,那么就别来看西湖,西湖不欢迎你这样的人。面向自己,就是杭州人的私心在起作用,就是“私‘由’化”,由着自己折腾新的活法。杭州人喜欢自娱自乐,时刻不忘记满足自己。第三个就是面向家庭,小家庭是奋斗目标,也是活动半径。哪怕自己外出也不会携家带小打天下,所以外出都是临时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出美女”这样的名言传播甚广,影响巨大。观察记者多次出差北京、武汉、深圳,都有人问起是否杭州姑娘特美。这样的问话令记者返杭后不得不睁大眼睛重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平时浑然不觉的事情。美在外表也在内心。当记者多次听见一些有亲身经历的人说起某些杭州女子现实、懒惰、粗野、对丈夫泼辣、爱“作”,不仅家务事希望模范丈夫承包,而且休息日也最好把娘家的家务事里里外外都解决了,这才是自己以及亲娘最欣赏的丈夫、女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些杭州女子庸俗的现实主义的“美”了。
第四,杭州人的公德公益意识还有些缺乏。这也会给杭州的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方面减分。
前几年,杭州的报纸上发表了一个归国杭侨写的文章。他因为看惯了西方文明,而对杭州街头乱闯马路、随地吐痰的现象感到吃惊,觉得与杭州这个自然优美的旅游城市形象不吻合。他的文章一发表,一度引起大家的讨论。此事虽然过去已有些年,但那种现象一点也未减少,以至眼下杭州市政府不得不实施抓拍乱闯红灯的行人、教育杭州人要学会“走路”。
出租车往往是一个城市的窗口。杭州人虽然看不惯上海人,但有一项是杭州人做不到的。“上海大部分出租车坐垫都是干干净净的。”而杭州的许多出租车坐垫常常是皱皱的,凌乱的,甚至不干净。一些出租车司机是外地人,好几次对作为乘客的观察记者抱怨,已经遇到过好几个说着杭州话的小青年乘客,假装说到一幢楼上去取东西,让车等一下,结果让司机等了好久也再不露脸,这样已经逃去了好几百元的出租车费了。这种杭州人虽不是大部分,但这样的杭州人对杭州人形象的破坏是致命的。
杭州人见义勇为的“杭铁头”精神为人称道。但有些专家分析杭州人的另一面:如果触及到自己的利益,也往往会变得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我们在电视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醉酒驾车的杭州人,不服管教地和交警推推搡搡、骂骂咧咧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