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杭州市考生前三批(本科大学)上线人数达到22859人,比去年增加1535人。在高考成绩持续走高的背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
今年高考全省理科第一名卢毅,总分705分,理科第二名朱煦雯,总分704分,都是杭二中的学生。当时成绩一出来,杭州日报记者就第一时间采访了这两名同学。面对“第一”的荣誉,卢毅很低调,觉得并不是一件值得张扬的事:“我很幸运。如果同班的几个保送生来参加高考,坐在这里的肯定不是我。”
当记者昨天从市教育局拿到一组高考数据时,才明白,卢毅说这话,不是刻意的谦虚,而是发自内心的理性。
今年我市在去年高考各批次上线人数有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高考情况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前三批(本科大学)上线人数22859人,比去年增加1535人。其中第一批重点大学上线人数达6835人(不含保送生),比去年增加了341人,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强;而全省前100名中,杭州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学军、杭高、十四中都有考得相当出色的学生;全市今年有保送生203人,比去年整整增加91人,清华大学全省招收保送生28人,其中在我市招收19人,北京大学全省招收保送生20人,其中在我市招收10人。
当“上扬”的是一个群落时,必定有其必然。“杭州教育‘服’的不是只求速好却有副作用的‘抗生素’———应试教育,而是由内而外调理生息的‘中药剂’———素质教育”,市教育局局长徐一超肯定地说:有了这帖“良药”,杭州的高考成绩不仅今天漂亮,而且还能够一路漂亮下去!
探究高考成绩持续走高的成因发现,杭州教育的底气是有根源的。
成因一
名校集团化带来“量”的积淀 优质高中更多了
高考成绩连续走高,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这几年来大规模的学校结构调整。按市教研室主任曹宝龙的理解,这一调整的宏观效应不可能像工厂里的产品一样两天出成果,但一旦显现,就是持续的、强势的。
高、初中分设以前,初中、高中都难产生“规模效应”。2000年,高、初中分设,全市合计投资近15个亿,迁建新建了近20所占地面积在120亩以上的高标准公办高中,同时对一批老校进行全面改扩建,相当于新增36班规模高中学校50余所。高中学校迅速扩大了办学规模,当年市区仅重点高中的招生人数就从上年的3000人猛增到4500人以上。
这两年,高中的成长,已不是单纯的跑量,而是优质的扩张。
一直以来,名校是典型的稀缺公共资源,如何满足老百姓日益高涨的“上好学”需求?杭州认准了“名校集团化”战略!2004年11月,以高中为主体的教育集团迎来“第一梯队”———“二中”、“学军”、“四中”、“中策”、“绿城育华”晋升“教育集团”,标志着高中优质教育走上了质量更高、规模更大、成本更低、特色更强的发展之路。就拿“二中”来说,名校集团化之路的探索,使“二中”在校生人数翻了两番。
同年,杭州迎来了一场高密度的“重高”创建行动。市教育局直属的普高、职高学校全部晋升为省级重点学校,更是出现了令兄弟城市同类学校羡慕的连续“跳级”现象。去年,电子职校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校,长河高中两年两级跳,升为省一级重点,“二中”集团内的二中分校、“四中”集团内的四中分校升为省二级重点,去年新晋级重点的“七中”、“九中”也将在今年再攀“省二级”称号。
这种“跳级”也是令人心悦诚服的。鼓励学生“跳一跳,摘更高的苹果”的“七中”,用今年的高考成绩再次向同类学校证明了自己:文化班上重点线的人数达100人,文、理一本率占25%,而去年是16.63%;二本率占56.44%,而去年是48.43%;三本率达89.95%;美术班一、二本率达98.1%,三本率达100%。
目前,全市共有省级重点普通高中45所,省级及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1所,占全市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57%以上。优高的“升级”,使全市70%以上的高一新生在“重高”就读,其中六个老城区达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