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海宁着力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基础,从体制上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责是为公众提供无偿的或低价的文化服务;而文化产业则需要按照文化市场的需要,实行产业化经营。
文化新风景,就在眼前
上一周,我们的记者再次出发。
这一次,吸引我们的,是弥漫在全省的文化新气息,以及文化建设进程中跃动的新亮点。
作为中央确定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之一,浙江,一直在行动。近两年来,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2005年夏天。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
“先进文化凝聚力”、“文化生产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文化软实力”等等成为引人注目的关键词。
文化大省的美好画面徐徐展开。
2006年夏天。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召开,更是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浙江文化体制改革从先行试点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国有文化如何体现活力?民营文化如何寻求突破?文化产业如何做大做强?农村文化如何适时推进?……
与会议上散发出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相对应,与文化有关的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浙江人的生活。我们寻找的,正是那些新鲜而富有活力的变化。
在变化中,探寻“活”的标本、“新”的思路、“亮”的效果。
从杭州出发,去往浙江的东西南北。我们的目光捕捉到了——
丽水古堰画乡的农妇叶碧红从一笔一画临摹画作开始,成为能养活一家人的职业画工。与此同时,一位农妇对艺术生活的追求也油然而生;
而长兴的民间艺术——百叶龙居然成立了自己的演出公司,这条在乡间起起落落生存了200年的美丽文化之龙,不仅舞到海外,还让更多的当地青年为之自豪,树立了文化自信,并加入到传承民间文化的行列;
……
鲜活的江南,飞快地滋生出一茬茬新鲜而生气勃勃的新文化;厚重的历史,涅槃着充满灵动和创新精神的生命力。浸淫于这片土地的传统,让浙江人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干在实处”的选择;对未来毅然决然的期待,使浙江文化有了“走在前列”的勇气和信心。
来,从今天开始,随我们的记者一起出发——文化新风景,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