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
100%
海宁市的广播电视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全市拥有体育场地571个,市区健身苑普及率达到100%;
目前,全市182个行政村已经建起村级文化阵地228个,覆盖率超过100%;
2000场
海宁市开展千场电影下村活动,每年放映电影达2000余场(次)、观众30余万人次。
322064人次
由各部门组建的19支机关业余艺术团、各类文化行业组建的12支业余艺术团和海宁市越剧团,开展巡回演出,仅去年下乡巡演300余场、次;村、镇文体团队去年演出活动达到1235次,观众322064人次。
海宁市委宣传部颜伟光部长:改“送文化”为“种文化”
记者:海宁最近几年都在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海宁的城镇市民来说,他们能享受到的是哪些公共文化服务?
颜伟光:海宁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配套比较完善,居民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文化意识。海宁大部分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向海宁市民免费开放;我们还有很好的电影市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市民们走出家门,还可以欣赏到很多广场文艺活动;每年,海宁还有“国际钱江观潮节”、“中国皮革博览会”、“中国家纺博览会”、“经编产业研讨会”等四大重点节庆。应该说,海宁市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已经相当丰富多彩了。
记者:农村文化生活呢?我在双山村看到,那里的农民已经习惯去文化中心。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理念?
颜伟光:因为种种原因,农村人的文化生活和城里相比,太匮乏了。这两年,我们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重点落在了农村。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我们希望他们有更丰富的活动可以参与,希望可以达到“求知识、求文明、求娱乐、求交流、求健康”的目的。大家的文明程度提高了,邻里之间的矛盾自然就少了;有了锻炼的器材和场地,大家的身体自然也就更健康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送文化下乡”。但后来,我们发现,单纯地送演出远远不能满足农民们需求:他们既希望能经常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又有着参与文化活动的迫切愿望。
市政府意识到,“送文化下乡”不是目的,现在的“送”是为了今后“不送”。所以,我们改变了单纯地“送文化”,而是去农村“种文化”,努力在镇(街道)、村(社区)两级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想方设法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激发起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构建起完善的文化活动三级网络,形成了文化活动常年不断的长效机制。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比如,一些活动室如果不太符合群众的需要,村里可以自己调整。像你看到的双山村这样的村级文化队伍,在海宁已有600多支。这些队伍以群众为主体,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生力军。也许,他们的艺术水平未必很高,但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参与进来。
记者:农民们可以像“超级女声”一样,想唱就唱了?
颜伟光:是的。自从我们这个农村文化阵地在海宁实现全覆盖后,村里的文化广场一年到头热闹非凡。我们看到了农民们的艺术特长,所以从去年开始,海宁开始搞“农村文化艺术节”,共设11个展演比赛项目。从2004年7月启动起,村里真是天天有活动、月月有好戏。去年元宵节的闭幕式上,11个农村文艺节目登上了海宁体育馆的大舞台,节目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真是让大家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