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浙江省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今天开始,在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和组织下,我们开设这个专栏,集中报道全省各地的文化建设典型。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我们将与你走遍浙江大地,去认识生机勃勃的文化变革的力量,感受其中的文化活力。
在与你面对面的这些鲜活、生动、有力的事例中,我们将看到,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之一的浙江,其创新精神是如何真实地发生、实现,公众的利益、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又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那么,我们现在就上路吧!
舟山岱山人,世代靠海为家,打渔为生。这座被海风吹拂了几千年的小城,沉淀了太多与海有关的历史。这两年,岱山人兴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博物馆,意在向世人展现大海的魅力。
他们也正努力创造一个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最多的县,一个中国博物馆之乡。并以博物馆为载体,推动当地海洋经济的发展。
对于岱山人赵行法来说,这两年,48岁的他的生活变化实在太大了。这位18岁便下水捕鱼的老渔民,跟大海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清晨出海,晚间收网,是他的生活规律。海风,也在他黝黑的脸上刻出了一道道皱纹。
而现在,人们见到他,都会带着尊敬的语气,喊他一声赵馆长。
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馆长和一个爱好收藏的渔民联系在一起,在岱山,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
因为,从2003年开放第一个中国台风博物馆,岱山陆续开放海洋渔业博物馆、盐业博物馆、灯塔博物馆、海防博物馆、岛礁博物馆、徐福博物馆、渔村博物馆、海洋生命博物馆、海鲜博物馆等10大博物馆,而这些博物馆的馆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靠海吃海的渔民。
而这个海岛小县,也将成为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最多的县,中国博物馆之乡。
至于为什么要建这么多博物馆,岱山县委书记王忠志的回答是:以博物馆为载体,让海洋文化带动海岛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