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宏伟,这段时间呼呼啦啦地见到了一大堆浙江同乡。由于近一个月来浙江艺术家频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很多前来观展或捧场的浙江人都惊喜地发现了西泠印社在中国美术馆的这个销售点。作为百年名社在北京的第一个正式窗口,它已成为这个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的一景。
与此同时,在1000多公里外的杭州,晚上10点,西泠印社拍卖公司的江彦莉还在核查本周末在世贸中心举行的春季大拍的图录邮寄情况。一年前那个梦幻般的开局,4.42亿元的总成交量让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一举登上全国七大艺术品拍卖行之列,也让江彦莉等普通员工,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谋变】
关键词:学术、经营分开
2002年5月,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西泠印社改革的正式启动。在接下来的3年中,西泠印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其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学术与经营的彻底分开,社团、社务委员会、产业集团成为印社三大发展主体。
社团活动方面,印社恢复清明祭祖和春秋雅集,举办国际艺术节,创立特邀入社、评展获奖入社和常规发展入社等三种吸收新社员的模式,组建篆刻创作、收藏与鉴赏等五个研究室,写书、办刊物,并在国内外举办了一系列展览。
文物保护方面,完成文物保护档案的建档,完成社址修缮和保护、多语导游标识系统等项目,实现了万件文物的搬迁,并开设印学图书馆。
产业方面,围绕艺术品的创意、出版、研发、鉴赏、展览、拍卖等产业链,西泠印社通过控股、参股、品牌输出等陆续成立了9家公司,在国内外注册了“西泠印社”、“西泠”等20大类、200多个商标,基本完成了“以经营活动收益反哺社团”的战略性布局。2005年,西泠印社产业总体实现销售收入4260.5万元,同比上年增长了2.58倍;实现利润1636.5万元,增长了10.3倍,国有资产收益率为87%。
【机遇】
关键词:艺术背景、文化产业
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副主任钱伯皓:现在西泠印社的整个产业链,都是围绕“艺术、休闲、收藏”这6个字来的——他们在推广一种文化休闲的概念,印社的品牌可信度比较高,可以给其他产业提供一个文化的背景。此外还有品牌输出、鉴定评估、出版等等。
下半年到明年,印社最大的项目就是西湖文化广场四楼近5000平方米的场地经营,印社想在整个艺术品领域中寻求广泛的社会合作,包括鉴定类项目,引进韩国、日本及国内一流的画廊,开设比较规范的艺术家签约(从一些相对冷门的艺术种类入手)工作室,引进国外新的艺术门类直销等。
但必须指出的是:文化产业中,资金、技术不是核心要素,人力资源、文化背景才是。现在好的项目很多,资金也有,但一定要有懂文化又懂经营的人来经营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