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平方公里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分为三期,一期已于去年开放,二期也于日前动工。昨天,面积为3.15平方公里的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也拿出了汇报材料。按照实施主体余杭区的计划,三期的预算近23亿元,10月开始做项目的前期,确保2007年动工建设,2008年10月1日前竣工开放。
昨天,杭州市领导、相关专家听取了详细规划的介绍,基本肯定了规划定位、结构、框架、布局等等,并明确三期定位为:“以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根本立足点,以五常(洪氏)文化为内涵,以人与湿地和谐相处为特征的重要功能区块。”
将保留部分原住民
根据初步规划,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以绕城公路为界,北、南两侧分别为文二西路、五常大道,东侧衔接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民俗文化区、秋雪庵湿地文化区等,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
规划区块范围内包括五常、友谊等2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组),涉及4000余人,内有印刷厂、塑料厂等20多家企业单位。
能搬则搬,但也保留部分原住民。这点上,西溪三期不同于西溪一期。规划认为,“为延续西溪湿地千年文脉,突出文化的保护,塑造各功能区块的差异性,在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保留一部分具有真实感、原生性的水乡村落是有必要的。”
由此,规划内农居建筑分为三种类型: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
搬迁型农居主要集中在五常港沿线及以东的“河渚觅渡”部分,通过农居点的外迁,使本区块与西溪湿地的核心区块密切融合。
控制型农居则集中在沿绕城辅道以东、五常港以西范围内,以农居整治、环境整合为主,将使沿绕城辅道的农居点在空间形态上聚散有序、依水而居。
聚居型农居指荆源路沿线的农居,应向辅道与荆源路交汇处聚居,形成五常民俗村,搬迁留下的空余地段用于组织荆源路沿线的空间开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