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艺术村激活嵊州民间艺术

www.zjol.com.cn  2006年07月13日 08:08:4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把艺术做成一种产业,让民间文化生命力旺盛。嵊州艺术村做到了。

  那些散落在民间各个街巷的艺术家,被聚集到了一个叫艺术村的地方。

  如今,这里成了一个民间艺术集体“化羽成蝶”的宝地,一个民间艺术家安居乐业的“家”。

  进“村”,成了很多嵊州民间艺术家的梦想。

  泥人宓有了自己的“家”

  7月4日下午,空气中充斥着一股热浪。38摄氏度的高温,屋外的阳光照得人有些恍惚。然而,在嵊州城区的鹿山脚下,一些民间艺术家正干得热火朝天。

  踏进艺术村,抬头便看到一幢幢白墙黑瓦的楼房,门口挂着大红灯笼,9幢高低错落的楼房被分割成了大小不一的房间。抬头便可看见,每幢小楼前挂着一块块牌匾:浙江泥人宓研究所、周杨根雕艺术工作室、刘长泉竹编工作室,金祖稠紫砂工作室……

  浙江泥人宓研究所位于绿树环抱的小楼内,主人宓风光是一位留着长发的大师,见有客来访,起身烧水沏茶,丝毫没有架子和清高。

  在轻松的闲谈中,记者了解到,在来艺术村之前,宓风光曾迫于生计搬家5次,而且作坊越搬越远,越搬越小。宓风光笑称,自己身陷“泥塘”,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在一揉一捏中,创造的就是人生。现在我终于安心了,因为有了这个‘家’,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宓风光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办一场个人展览,他想把展览办到天津、无锡去,叫板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人知道浙江也有泥塑,也能出精品。

  阳光透过纱窗打在房间里那些栩栩如生的泥人上,屋子里浮动着艺术气息。墙壁上挂着一幅字画:毕竟剡溪十月中,风光不与他人同,丹青泥塑无穷美,艺趣情兴别样红。

  也许,这正是对宓风光这种艺术追求的最好评价。

  徜徉在艺术村,你可以遇见很多像宓风光这样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可以随意地享受民间工匠带来的绝活展示,或者见到某件稀世珍宝。

  看来,艺术村还是太小了

  做木雕的想来,搞根雕的也想来;本地的抢着来,外地的也嚷着来。“庙”只有这么大,容不下这么多大师啊——这是嵊州艺术村目前面临的问题。

  实际上,散居在乡野间的民间艺人在嵊州还有很多。现在,他们只能在门口张望,希望哪天也能进入艺术村。

  40亩土地、9间楼房,远远满足不了那些民间艺术家的需求。

  嵊州市宣传部部长何国英告诉记者,嵊州艺术村能成功地盘活民间艺术,关键在于其地处嵊州繁华的城区和十分低廉的租金。何国英说:“这个村就是一座桥梁,一头是艺术,另一头是产业;一边是曾经边缘化的群体——民间艺术家,一边是一个曾停留在过去时光中的领域——民间工艺。”他们正在想办法,争取扩大“艺术村”范围,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入住。

  的确,集中了嵊州民间工艺精华的艺术村,无疑是洞察嵊州民间工艺集体风貌的一扇窗,成为了一个地域品牌。同时,艺术村作为民间艺术家的“家”,也为展览作品、交流技艺、从事艺术研究与创作提供了场所,从而为发展民间工艺创造了浓郁的氛围。艺术村又通过吸引包装、策划等人才,将流行的商业元素引入到传统的民间工艺产业中,赋予其更强的市场生命力。

  目前为了解决一批木雕大师的去处,嵊州市专门设立了仿古木雕专业村——黄泽镇湖头村。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规划,如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民间工艺产业发展规划等,并对各类优秀的民间工艺人才设立奖项进行分类奖励等。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王洪良 南芳  编辑: 朱小燕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