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得到锻炼的也就仅限在不多的几个人”
初见单杰时,他还是个青涩腼腆的大一新生,在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之后,成长了许多,言谈举止落落大方。面对记者的问话,他显得很有逻辑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是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及暑期实践给了我更多的自信。”在总结实践收获时,他还强调,“真正得到锻炼,提升了自身能力的也就仅限在少数的几个人。”
单杰是浙江工商大学“情相惜”实践团的队员,除此之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媒体联络员,负责宣传实践团的活动。目前浙江团省委学校部下发的文件规定,高校实践活动的评级与媒体报道数量,等级直接挂钩。
对此,单杰表示很无奈,与媒体的广泛联系牵扯了他一部分精力,但跑媒体也很锻炼人,尽管会有种种让人沮丧的情况出现,但个人的公关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也是他参加社会实践收获最多的地方。而对于团队而言,实践活动能得到媒体宣传,是对团员的激励,也是对活动开展的肯定。
“情相惜”实践团有103名队员,活动遍及杭州、嘉兴、台州等6个地区,杭州就活跃着30名队员。实践团原本的选题是“关爱老年人”,杭州支队在经过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后,因选题的局限性,依靠“情相惜”的情感支点,将选题转为为“五纵六路”工人送清凉,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做一些实事。
“回来以后,我们变得知足了”
吴洁,很难想象这个有着干净声音的女生,是千里迢迢远赴四川“关爱留守儿童”实践团的负责人。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吴洁一直显得很平静,只有在谈及当地孩子反应时,声音有些颤抖。她说,孩子们的热情让他们很感动。
48小时的硬座,2个人一张床,饮食、生活上的不便,开展活动时冷场的尴尬,这些都是队员们碰到的很实际的问题,然而在调查走访了解到绵阳当地留守儿童的情况后,队员们没有再谈及这些困难,而是尽全力将活动做的更踏实,更实在。不久前,这个团队结束的行程回到杭州,实践团的队员决定继续与孩子们保持通信,并将活动以这种形式持续开展下去。目前这项活动引起的社会反响还在继续,个人资助、网站捐书等社会效应渐渐显露。
“关爱留守儿童”实践团共12名队员,通过各级团委组织推荐搭线,四川绵阳游仙区的魏城镇中心小学里的留守孩子成为关注的对象。大学生们在一周多的时间里组织了12项活动,如举办临时学校,辅导孩子们作学业、宣传暑期安全等方面知识;举办亲子课堂;为空巢老人写家书,留近照。除了在四川进行的这些活动,实践团经过多方联系,找到了两家符合实践内容的家庭,通过DV短篇,让留守的孩子、老人与家人见了面。
在经历了这样一段与留守儿童心灵交流的旅程之后,队员们了解了社会的另一面,看到了不同的生活,有很深的触动。回忆着12天的经历,吴洁说“回来以后,我们变得知足了。”
“大学生实践不能讲排场,要从细节上来做,从感情上来做”
田锦生,103人社会实践团队的LEADER,这个团在我省5500支活跃在各地的实践团中,属于名副其实的大“军团”。
沉稳淡定、现读大二的他,参加了两次社会实践活动,因为扮演的角色不同,体会很深刻,谈起来也是喜形于色。他说在这次的实践中,最大的收获在于自身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在面临困难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和判断力。田锦生谈起实践,最大的经验就是团队活动讲究的是协作和配合,要让每一个人乐于其中并不容易,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在困难面前必须安抚队员的情绪,相互理解和支持。
“大学生实践不能讲排场,要从细节上来做,从感情上来做。”在问及如何确定选题时,田锦生这么回答。在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问题才是大学生实践可能做到的。田锦生对于团队的清醒认识,有理由让我们相信,高校的社会实践团队并不是只讲形式,不重实效的。
作为“情相惜”实践团的领头人,田的组织与素质拓展能力无疑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实践活动全部结束之前,通过媒体呼吁,成功完成实践接力,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都跟进了送清凉活动,而工地有关部门,也受启发,尽力为施工人员创造良好条件。
“连续四年的暑期实践,我积累下来的不仅仅是经验”
刚刚忙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戴旭今年6月已经从浙江工商大学毕业,他也是少数的参加过四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之一。对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戴旭有的不仅仅是四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更怀有浓厚的感情。
这四年中,戴旭参加、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基本上以服务性为主,且主要的场所是在社区这块。有对外来务工青年的义务上课、在社区建立爱心谈心社、电子阅览室等活动。问及暑期社会实践对自己的收获,戴旭回答:“暑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肯定是有意义的。对于我来说,即使是参加了四年,每次的感受、收获都是不一样的。这种收获不仅仅是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也有人际关系的积累。大学生平时很少能有与社会沟通的机会,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锻炼了这方面的能力,这对大学生将来的就业也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