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昔日杭州四周不少的村子,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在城市的扩张中成了“景中村”。不少杭州人、上海人喜欢到这村子里去,随意找个农家茶楼坐下,泡上一杯清洌香醇的龙井茶,一天的时光就在这茶香氤氲中悠悠地滑过去了。
时过境迁,经历了多年的火爆之后,如今西湖景区600多家农家茶楼却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境地:有的依然门庭若市,有的却已经难以为继,成了烫手的山芋。而造成这一现状的,正是农家乐的出租经营,是浓悠乡土茶文化的缺失。
面对着“冰”与“火”的考验,不少原本“坐享其成”的茶农终于坐不住了:仅在梅家坞,原来出租经营的茶楼中,现在有20%已经回收经营。这种可贵的回归,对于我省近万户农家乐经营户来说,也许更为意味深远。
外地人经营的一茶庄:亏本·辞工·车马稀
中午时分,烈日下的梅家坞沉寂得好像睡着了一般。车子一路开过去,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茶楼前的太阳伞下,也偶尔只有几个服务员在无精打采地打着瞌睡。梅家坞一茶庄的老板朱贵(化名)正在淘米准备午饭。一提起茶楼的生意,他就开始摇头叹气:“从上个星期六到今天,三四天时间了,我一笔生意也没做过,他们都是我请来捧场的朋友。”他指了指正在玩牌的4位客人说。
朱贵不是当地人,但因相中了梅家坞这地方,去年10月份跑到梅家坞租了这家茶楼,因为是从其他经营户那里转租来的,转让费要2.5万元,房租每年4.3万元。
“本来想有个去处,不料现在不仅挣不了钱,把老本都亏进去了。”朱贵说,接手后茶楼的生意从没好过,就是三月至五月的旺季,也只是双休日能做上几笔生意。为了节省开支,他把服务员也给辞退了,只剩下厨师和自己两人,偶尔来几个客人,端茶、递水、跑菜都是他自己一人。为了拉生意,他也动了不少脑筋:凭茶庄名片上门的客人可打9折;人稍多几个,来吃饭的就可以免茶水费。但这一切都没有多大效果,半年多时间,他已经亏了2万多元钱。
“我没赶上好时光。现在茶楼的竞争太激烈了,成本又实在是高。”朱贵把生意惨淡的原因归结于同行的竞争,“我们是转租的,每年光房租和转租费就要六七万,茶呀,菜呀,哪一样不要用钱买?哪像他们,房子是自己的,喝的茶也是自己茶园里采的,怎么也亏不到哪里去。”朱贵指着马路斜对面的“五星人家”茶楼,语气中满是羡慕。那家茶楼是现在梅家坞为数不多的生意红火的茶楼之一。朱贵说,由于转租经营,成本就已经高出一大截,加上新茶楼的不断开出也分流走一部分客人,生意自然就越来越难做了。
“亏点钱我也认了,我现在就想早点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出去。”朱贵说,他已在报纸上登过三次转让广告了,前一天在广告中把转让费也免了,可大半天过去了,还是没有接到一个询问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