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药品安全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今年5月3日,致多人死亡的“齐二药事件”曝光,没多久,杭州惊现“石四药”不合格输液药品,市二医院给病人注射过期11个月盐水事件。加上近期的“欣弗”问题注射液事件。
今年频频发生的“注射液假药、用药不良事件”让老百姓震惊、紧张,也同时提出质疑,面对屡屡发生的输液药品安全事故,我们如何降低用药风险?
医疗专家说,市民乃至医疗业的一个坏习惯左右着我们的安全:一生病就输液,其实是错误的。
医疗界人士都知道一个道理: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挂盐水。因为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后果最严重。
未见“欣弗”新发病例
截至昨晚7点,记者了解到,杭州未发现新增的“欣弗”不良反应报告,杭州市区大医院未发现使用该药品,但私人诊所、厂办和学校卫生所、乡镇卫生院还有欣弗注射液的踪迹。
输液反应医院不上报多
“欣弗”事件后,一个奇怪现象引起记者注意:医院对待药监部门不良反应的警示,有些怠慢。
早在2003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发布“克林霉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通报,提示“欣弗”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2005年,浙江也有10多例使用该产品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然而,各大医疗机构为何没有引起重视呢?
“输液反应在临床上太普遍了!”杭城某三甲医院的王护士说,给病人输液时,经常遇到患者呕吐、心跳加快等输液反应,一般是观察一会,如果没事就算了。除非特别严重才会上报。
王护士叹了口气说,“医院每天接触上千名病例,根本顾不上患者的小症状。”
根据规定,杭州的医疗机构只要发现一名因输液造成的药品不良反应案例,都必须上报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杭州市药监局集中备案。
调查中,记者发现,医院的确设置药品不良反应预警机制,但机制不完善,经常发生过时不报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延误了药品安全的监控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