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前非常好动,书一点也读不进,跟着我背了三个多月的诗,现在一百首唐诗宋词倒背如流。”近日,温岭市泽国三中王友池老师打进时报热线,说他收了一个“奇才”。
现场测试:两种结果天壤之别
近日,记者来到大溪镇潘郎街王友池老师家,现场对这个姓叶的13岁男孩进行了测试。记者手中拿着小叶抄着百首诗歌目录的笔记本,“46。”记者随机报出序号,“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38。”“咏雪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97。”“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记者随机报出许多序号,小叶全都几乎不假思索地倒背如流,问边上的同龄小朋友能否这样背诗时,他们都摇摇头。
但是王友池老师说,两位数的加减对小叶来说就是难事了,记者测试了一下,果真如此。“25加上36等于几?”小叶挠头,过了好一会儿才勉强算出来。“35加上87等于几?”还是摇头。“72除以4等于几?”也是面有难色。而边上的孩子对类似的算术题答案几乎脱口而出。
老师:因材施教成了“奇才”
小叶的母亲告诉记者,小叶“坐性一点儿也没有”,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有时还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转校时学校甚至不肯接收,后来打电话投诉,才勉强接收小叶的。因为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几年下来,小叶没有学进多少知识,13岁了还在读四年级。
王友池老师是小叶父亲的老师,他得知小叶的情况后,于4月底让小叶跟着他自学。
王老师说,小叶来的第一天,带了一本儿歌书,于是叫他试着背其中的《碰碰车》。第二天测试时,小叶能背得出来,于是又教了他一首王维的诗《相思》。此后一天一首,共背了一百首左右。
王老师说,他的方法是,一首诗先让他读15遍,第二天早上读6遍,然后再抄写3遍,再默写1遍。“奇就奇在他不但能背出,而且只要说序号,就能倒背如流。”
王老师现在决定再教小叶背50至100首诗后,教他注释。他认为,像小叶这样的孩子,如果因为其好动而歧视他,放任自流,他在学校里就学不到多少东西,会毁了他。反之,如果对他因材施教,可能会成为一个“奇才”。“这个案例应该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专家:劣势区域也得提升
听了这个案例,浙江省团校青少年研究和培训部陈副研究员认为,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优势领域与劣势领域。把孩子在各个领域上的能力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孩子的能力结构状态,它往往和我们的直觉判断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俗话说:不怕千门会,就怕一门灵,孩子学有所长比平而不尖更有出息。
不过,他认为,因材施教在顺应个体的优势领域进行发展的同时,也要尽可能提升孩子的劣势区域,做到相对的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