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英文小说和外国电影
“一个有航空背景的年轻院士。”杨卫正式上任前一个多月,一位浙大学生就在校内BBS上发布了“有关新校长的小道消息”。
在院士中,杨卫确实年轻,2003年当选时还不足50岁。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黄克智和清华大学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方岱宁,一个是杨卫读研究生时的导师,一个是多年学术团队的副手。今年1月,以这三人为核心完成的“铁电陶瓷的力耦合失效与本构关系”项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荣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杨卫选择的都是国际前沿课题,不仅在国内是第一个开始做,和国际学术动态也始终保持同步。”黄克智和方岱宁都这样评价他。
“杨卫在学术界的人缘、威望都很好,对学生也很和善,懂得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
作为研究副手的方岱宁说自己得到了杨卫的很多帮助。而杨卫的几个学生,如今也成为力学界的学术带头人。
这个“赶时髦”的科学家还很爱看英文小说和外国电影。经常和杨卫一同到国外出差的方岱宁知道,每次出行,杨卫必带几本英文小说,在飞机上看,在宾馆里也看,剩下的空闲时间,都交给了电影院。
“工作的时候效率高,玩的时候也会玩,做什么都很投入。”黄克智记得跟杨卫一起出国开会时,“别人晚上只看一部电影,他一看就是三部”。
教育部里的学者型官员
2004年夏天,杨卫在家中接到了教育部部长周济的电话,对他说了要将他调任教育部的事。
当年5月,杨卫刚刚接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职务。“我说这边才刚开始,电话那头说这个工作更重要,跟我这样讲,我就没辙啦。”他笑着说。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也是一个新机构。2004年1月,教育部设立该司,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
2004年9月,杨卫出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当时我们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确实觉得有些可惜。”
现任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副院长的仲政是杨卫回国后第一个研究生。仲政说,杨卫在国内力学界是最有为的学者之一,而清华航院也是刚成立,他突然被调到教育部,同行都有些意想不到。
“不过,从更高层次来看,这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有帮助的,因为他能力全面,后来做了很多实事。”仲政说。
2005年7月,杨卫对目前每个博导平均要带五六个博士研究生的现象提出批评,提出再不控制博士点,教育质量将下降。
仲政回忆,杨卫身为导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在写博士论文时,杨卫从内容到文字甚至英文拼写,都改得很仔细,最后整篇文章,杨卫共改了七八遍。
同济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在和学位办主任杨卫的接触中发现,“他特别好打交道,没有官员习气”。
而对这个职位,杨卫对它的定位是“差不多是教育部内行政职务里学术味最浓的职位”,他说,一般要求是院士或者较知名学者,这样才好和学者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