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A 为筹学费七旬奶奶准备外出乞讨
主人公:陈恩德,家住建德市钦堂乡葛堂村,高考成绩619分(理科),目前已被中南大学录取。
恩德整理自己的奖状和证书
山间的阳光特别耀眼。村干部说,半山腰上最破旧的两间土房,就是陈恩德的家。
屋内的光线很暗。19岁的陈恩德戴着一副眼镜,斯文清秀。也许是因为从小失去母亲的缘故,他显得有些腼腆,很少说话。
恩德几乎是奶奶一手拉扯大的。从小,恩德的成绩就名列前茅,也是村里出名的孝顺孩子。小学时,他就能帮奶奶扫地、做饭,到地里干农活。中考时,恩德考了乾潭中学第一名,建德市第七名。经遴选,他进入了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的强化班,学校还给他减免了学费。
今年高考,619分的成绩对恩德来说,发挥得不算理想。一开始,他打算去报考军校,这样就不必为以后的学费、生活费发愁了。可鼻梁上四五百度的近视眼镜,却让他与军校擦肩而过。最后,恩德选择了中南大学的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
年迈的爷爷奶奶坐在灶台旁,一筹莫展。这几天,为了孙子一年7100元的学费和住宿费,两位老人愁得整夜整夜地难合眼。恩德的父亲在工地上打零工,收入很不稳定,每月给家里寄三四百元的生活费。至今为止,奶奶手头只有村里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1000元助学金。
爷爷已经84岁了,地里的活已经干不动了。“孙子这么辛苦考上大学,就算去讨也要让他去读。”74岁的奶奶柯美英偷偷告诉记者,她和老伴商量过了,真不行,就去外面乞讨筹学费。
当记者告诉柯美英,本报和省慈善总会联合推出“胜华慈善基金”助学项目,可以一次性为恩德提供4000元的助学金后,老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恩德在一边悄悄告诉记者,上大学后,一定会去勤工助学,自己解决生活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