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对,转移百万群众
审视建国以来台风侵袭我国的历史,超强台风“桑美”强度空前,造成的损失却相对最小。在台风登陆地马站镇,全镇3万多人,虽仍有8人遇难,但与其遭受的台风强度相比,已经是一个奇迹。而1956年8月1日在浙江象山登陆的12号台风,曾导致全省4000多人死亡。浙江为什么能将“桑美”造成的灾害减至最低程度?
奇迹来源于科学应对。作为台风多发省份,浙江省未雨绸缪,总结多年抗台经验,于今年2月、6月分别制订下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对相应灾害的登记标准、组织指挥、预警机制、保障措施、监督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当超强台风“桑美”在西北太平洋上形成时,浙江干部群众依据气象预报,闻风而动,及时启动预案,投入科学防台的特殊战斗。
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这次台风对浙江省的严重危害性,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各地、各部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立足于沿海地区全面正面袭击的可能性来防御,立足于风、雨、潮“三碰头”的最恶劣形势来应对,立足于“不死人、少伤人”的目标来避险,尽量把台风带来的影响考虑得更严重些,把防御的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些,按照“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的要求,把防台抗灾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8日下午,当台风远在1500多公里以外时,副省长、省防指指挥茅临生主持召开全省各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会议,分析台风发展趋势,动员部署防台工作;8月9日上午,再次召开省防指成员会议,并连线各市县,进一步动员部署防台工作。为了做好这次防台抗灾工作,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4次全省性会议,省防指连续下发了23个通知,对防台抗灾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温州、台州、宁波、丽水、舟山等防台重点地区及时召开了县、乡镇、村防台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动员全市干部群众按照台风正面袭击的最不利形势部署防台工作,宁可信其来、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实施“全面防、全线防、全力防、全民防”。衢州、金华、杭州、绍兴、湖州等内陆和离台风中心较远的市、县,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深入基层一线检查指导防台抗台工作。
“桑美”逼近,情况危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沿海市县党委、政府“不漏一处、不留死角”,合理组织调度,落实防台措施,全力转移危险地带群众。苍南、洞头、永嘉等温台沿海地区,提前采取停工、停学、停市等措施,尽最大可能降低意外风险。居住在沿海一线海塘至二线海塘的群众,全部转移到二线海塘以后的安全地带和安全建筑物内;居住在城乡迎风面和危旧房屋、工棚、低洼地带、危险地带的群众,也被转移至安全区域。马站镇35名群众一度被转移到塔桥路的8间2层砖木结构民房里,镇干部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把群众再次转移出来。台风中,这8间楼房全部倒塌。下魁村一户村民老少四口在村支书林中永的第六次上门说服下,转移到安全地方。离开不久,房子就被夷为平地。
驻浙军警官兵为抗台救灾工作作出了特殊贡献。省军区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等出动了18100人,转移群众30余万人。省武警部队出动970人次,共转移、抢救遇险群众5600余人。
由于部署周密,工作到位,在“桑美”登陆前1小时,全省共转移人员100.13万人,其中温州转移了51万人。真正以“大决心、大范围、大力度”实现了“大转移”。没有如此大规模的人员转移,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超强台风“桑美”成为对浙江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严峻测试。浙江的广大党员干部交出了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