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历程
杭州曾想拒绝“石头”
“石头”火了,如潮涨般快速增加的观影人次创造着国产小制作在杭州、在全国的惊喜。观众很激动、影院很激动、媒体很激动,网络更是沸腾至今。
但一个鲜为人知的情况是:在“石头”上映前,影片的推广工作进行得相当艰难,不仅拷贝只敢洗印100多个,而且还要“托关系”,大院线才肯勉强试试。至于规模小一点的院线,干脆就将之挡在门外。
浙江星光院线的副总经理富海芳直言他最初对“石头”的不屑:“ 5月份,中影华纳横店公司希望我们放‘石头’。说实话,我们不想接。毕竟,这种片子在杭州很少有成功的先例。但后来迫于面子,我们试着拿了两个拷贝。”
而之后火爆的票房让富海芳喜出望外——仅有的两个“石头”拷贝居然吸收了20多万元的票房。
在经历了不愿接受“石头”到不肯放弃“石头”的过程之后,富海芳深有感触:“现在国产电影陷入了放映怪圈——媒体必须把一部电影骂得非常厉害,票房才会好,像《英雄》、《无极》等。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获得如潮好评,但在杭州的票房仅是《无极》的零头。而‘石头’打破了这样的怪圈,既获得媒体好评,又得到观众支持。”
观众声音
“草根”味带来好口碑
杭州观众为什么热捧这样一部国产小制作呢?让时间回到6月30日“石头”杭州首映现场——
庆春电影大世界,《疯狂的石头》放映开始。
当银幕上打出演员名单——郭涛、刘桦、岳小军、黄渤、连晋时,场内立刻响起抱怨声——“原来不是刘德华演的,我早说别来看了”、“宁浩是谁?不是说是冯小刚导演的吗?”……
20分钟后,笑声频繁地回荡在影厅里。
90分钟后,影片放映完毕。“没想到”、“真不错”之类的感叹在观众中此起彼伏。
没有人再提起这部电影无明星、无名导、无特技。这些原本杭州人很看重的“关键问题”都仿佛不是问题。
一位观众表示:“从手机铃声到冒牌‘千手观音’的歌舞表演,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月薪只要800元却没工开的工人,从不起眼的罗汉寺到卖苦力的‘棒棒’……电影中的每个笑料都来自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非常‘草根’。”
被“草根”味感染的杭州人开始口口相传。良好的口碑迅速引领了一波波的观看热潮。尽管不是每个观众都喜欢“石头”,但是关于它的话题迅速成为流行生活的一部分——不看“石头”,那你就落伍啦!
业内反思
国产片该说个好故事
“石头”震撼了杭州观众,也同样触动了一批特殊观众的神经,他们就是浙江电影的制造者。
每年,浙江制造的电影产量不小。只可惜,因为大多数电影走的是海外销售路线,而不是进国内院线,所以,省内观众很少有机会看到。就算有机会上映的,也因为是小成本而被观众忽视,比如《天亮以后不分手》。
说到“石头”,杭州今古时代电影制作有限公司的营销总监汤震觉得最吸引他的是故事。“我们一直认为观众喜欢看爱情片,但‘石头’却打破了这一点,用一个市井故事,而且还是部男人戏打动了观众。这对我们来说拓宽了思路——爱情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说得动人”。
记者在采访杭州业内人士时发现,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剧作家指出,这块看似无意间投出的小“石头”击中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软肋,也击破了众多“中国电影业定律”——艺术与票房不能两全;只有大制作才能拯救中国电影市场;中国观众只习惯看好莱坞大片,对国产电影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