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在发达地区的高校选择到好的专业就读,许多高分考生不惜放弃来之不易的补报机会。”杭州市招办有关人员说,前去咨询补报志愿的考生大多对学校有很高的要求,但可供补报的院校要么地域偏远,要么专业冷门。不少考生家长认为:“与其读个不喜欢的专业,不如在第二批里好好挑一挑。”
杭州一位考分600多的考生,从第一批院校首轮投档线揭晓当天知道自己没被录取,等到可补报志愿时,特意跑到招办看看有哪些补招的院校和专业。“可剩下的学校基本都是农、林、地质、师范等高校,”这位考生说,这些学校都不是想上的,想想还是放弃算了,“宁可复读”。
记者注意到,需要志愿补报的高校除了地域偏远,大多是农、林、师范等专业,在浙江各批次的招生补报计划中,不得不通过补报来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中,至少有一半以上属于农林及师范类院校。
据招生部门的同志介绍,实际上在最初的志愿填报中,考生便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倾向”和“专业倾向”:浙江本省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高校的报考生源人满为患,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少人问津,甚至不少西部高校出现了第一志愿“零投档”的现象。
据了解,在浙江第二、三批招生院校中,在杭高校几乎全线爆满,其中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工大之江学院、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宁大科技学院等高校生源火爆,个别院校一志愿线上人数甚至超过计划数一倍有余。在浙江省内院校中,超过半数的院校第一志愿即可完成招生任务。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工大之江学院等高校,首轮投档分数线接近甚至超过了“二本”分数线。填报新疆、云南、西安、湖南等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则寥寥无几。
同样,在第四批次的录取中,省内文科19所院校、理科22所院校中各有18所院校一志愿首轮投档生源充足,个别院校一志愿上线人数甚至超过计划数一倍有余。位于北京、上海的院校第一志愿生源几乎全线爆满。但同样文科有19所院校、理科有17所院校第一志愿线上填报人数为“零”。
“也正因为此,由于志愿填报在区域之间、专业之间分布的不平衡,导致在正常的招生环节中无法完成计划,不得不进入补报环节。”浙江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认为。
杭州一位考生家长的话或许有一定的代表性:“谁也不愿意孩子去不发达地区受苦,何况,如果去了内地,以后要回来找工作就难了。而东部地区条件好,机会多,以后就业环境也好。”
“发挥不好,上不了理想的院校宁愿复读。”采访中,不少家长和考生认为。一位家长说,如果上不了理想的院校就可能意味着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二十多年的辛勤苦读就可能等于白费。“与其毕业以后连工作都找不到,还不如现在早做准备。”
正陪同女儿咨询补报志愿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太死板,又不太符合社会需求,形成一种非常不合理的现象:当年高考相差仅几分的同学,三五年后的人生际遇截然不同,而且随着岁月增长这种差距可能越来越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得从改变‘一填定终身’入手。”
“考生在择校时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不可盲目跟风,也不要轻言放弃。”张江琳认为,现在中西部和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多于东部沿海城市,一些专科类的高级专业人员就业状况甚至比本科生还好。同时,所谓的热门和冷门专业也是逐年变化的,任何一个类型的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都是有限度的,到一定程度就会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