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内,各方紧急联动,专家通过电话、传真“会诊”
-目前婴儿是否感染艾滋还是未知数,流动人口防艾意识亟待加强
一旦产妇的子宫口开到10厘米,胎儿差不多就可以顺利产出了。但在前天下午,杭州某区级医院却碰到了一件异常棘手的事情:产妇的宫口已经开到8厘米了,医院血液检查报告突然显示该产妇的艾滋病毒筛查为阳性,这意味着孕妇可能是名艾滋病毒感染者。
突如其来的情况令在场的医务人员措手不及。时间就是生命,如何尽力确保婴儿不感染上艾滋病毒成了大家的当务之急。医院、当地卫生局、杭州市卫生局以及杭州市六医院各方立即紧急联动,在半小时内作出周密部署。
临产前发现产妇可能染艾
前天下午4点左右,杭州某区级医院产房,产妇林女士(化名)正忍着越来越厉害的阵痛,等待腹中宝宝的平安到来。林女士是外省人,在杭州打工。
根据林女士自己生产的要求,医院立即安排林女士上产床,同时血液化验室对产妇进行各项指标化验。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林女士的宫口已经开到了8厘米,就在此时,林女士的血液化验结果也出来了:HIV(艾滋病毒)一项为阳性,这说明林女士可能是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毫无心理准备的化验人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重新慎重地检查了一遍,没错,确实是阳性!
化验人员火速将这一情况向医院相关负责人汇报。
专家通过电话、传真“会诊”
对于艾滋产妇如何进行母婴阻断,医护人员该如何保护自己,出生后的婴儿又该如何预防?这一情况立即逐级向上级汇报,在最短时间内,杭州市卫生局通知市六医院艾滋专家给当地医院提出会诊意见。
“如果我们赶到当地医院进行会诊,可能需要1个小时左右,而且又碰上晚高峰,肯定影响产妇的生产,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电话与传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会诊。”杭州市六医院性病艾滋病门诊部主任时代强,一边在电话里了解产妇的相关情况,一边将会诊意见写下来并立即传真过去。
时主任给出的会诊意见是:一、最好让产妇进行剖腹产,以减少婴儿通过产道感染艾滋病毒的机会;二、在产妇已来不及服用抗艾滋病毒药物的情况下,新生儿出生1-3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母乳喂养,代之以人工喂养;三、给产妇配单独房间,严格消毒,尽量用一次性医用品;四、医务人员在产妇分娩手术中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备戴防护眼罩,皮肤破损者,建议不要上手术台。
婴儿是否染艾还是未知数
半个小时左右,婴儿顺利降临,但是否感染上艾滋病毒现在还无法得知。
时主任解释,如果在怀孕时就知道女方是名艾滋感染者的话,相应的母婴阻断措施就可以提前跟上,这对母婴双方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母婴阻断的方法主要包括孕妇产前4周的抗病毒治疗(若抗病毒治疗不满4周,婴儿出生72小时内应作抗病毒治疗)、剖腹产、改母乳喂养为人工喂养等方面。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外来流动人口产妇因种种原因并不重视产前筛查与保健,很多意外与悲剧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流动人口防艾意识亟待加强
昨天上午,记者就此事联系当地卫生局。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该产妇在医院的筛查结果为HIV阳性,但为了慎重起见,他们已经将检验报告送到区疾控部门进行复查,因此产妇到底是不是艾滋感染者,要等复查结果出来。但为了预防万一,他们已经严格按照各项要求对产妇进行了艾滋告知以及日后注意事项的解释工作。
去年8月,杭州一名产妇在孩子出生6天后被检查出是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本报曾作详细报道);现在,又一名产妇在生产过程中被发现是感染者,这也是杭州首次在产妇生产过程中发现染艾情况。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都是外来流动人口,二都没有进行产前相关检查。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与警惕。
杭州市卫生局基妇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杭州早已出台政策,将外来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纳入当地管理,也就是说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孕妇与本地孕妇享受一样的待遇,可以到当地医院建立档案,享受孕检以及产后访视等便利服务。但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外来孕妇不去当地医院建档,也不会进行产前筛查。“艾滋病的传播已经从高危人群蔓延到了普通人群,尤其是流动人口,他们的防艾意识与产前筛查意识亟待提高!”
新闻链接
HIV的母婴传播有三个渠道:宫内、分娩和母乳喂养。因此,有效的阻断方式是产前服药、剖宫产和产后杜绝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在宫内、分娩和母乳喂养这三个传播渠道中,通过分娩传播的概率最大,占70%-80%;而通过母婴阻断,可将传播几率下降到2%-5%,甚至零。
杭州去年发现一名产妇在生下孩子6天后被查出是名HIV病毒感染者;今年的6月,发现一名已怀孕9个多月的孕妇是艾滋病人,最后,孕妇本人要求终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