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把外来务工群众融入本地社会的办法,今天我们介绍德清县洛舍镇砂村村的做法。
砂村的特色在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外来人员与本地村民相同的政治权益和经济待遇。
砂村通过设置“村民新组”,使外来人员有了“新”村民的身份,并能通过“村民新组”载体与“老”村民一起,参与部分村民自治和公共管理。在这种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新”村民不再是被动的被管理者,而是生成着“主人翁”意识的自我管理者;新老村民间也不再区分“自己人”、“外来人”,而是日益亲密地认同——“大家都是砂村人”。
砂村还把公共服务向外来人员延伸,给予“新”村民逐步增多的“村民待遇”。这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在分析本村经济结构后,认识到外来人员的经济贡献,认识到新老村民已经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利益共同体。因此,砂村以“都是砂村人”的态度充满亲情地对待这部分兄弟姐妹。这样做,自然促使外来人员投缘地融入砂村。
砂村的和谐,是一种有着深刻经济根源和深厚群众基础的和谐。这样的和谐故事,一定会越来越动人。我们期待着听到更多这样的故事。
莫干山麓、苕溪之滨的德清县洛舍镇,有个砂村村。这个村的主要产业是13家矿山企业。在这里务工、居住的外省人口2600人,比本地户口居民2400人还多。
从去年2月开始,砂村把外来人口编成13个“村民新组”,与本地村民组成的20个村民小组一起参与村民自治。每个新组同样有推选出来的组长、治安员、妇女信息员。一年多来,“村民新组”和村民小组组织新老村民共同参与砂村管理,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8月上中旬,本报记者三次走进砂村,感受那里正在发生的可喜变化。
一场纠纷化解折射出的“都是砂村人”意识
大量的外来人口,曾经让砂村人感到担忧。
第19村民小组的沈荣泉说:“以前总担心正常生活被打乱,更害怕影响治安环境。”
村支书胡金璋说:“主要是我们存在‘防范’心理,没有把外来人口当作‘自己人’。有了‘村民新组’以后,外来人口就是我们的新村民,都是砂村人了。”
今年6月的一天傍晚,新10组几个四川老乡一起在小店喝酒。酒到七分,其中一人“腾”地站起来,“隔壁组有个河南人我早就看不惯他了,今天你们谁和我去收拾他?”借着酒劲,四川老乡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小店的人拦不住,赶紧跑去告诉新10组组长崔志鹏。他一听,“要出事”,拔腿就赶来了。“你们去闹事,要想清楚后果。是不是想自己吃官司,还要连累老婆孩子?”崔志鹏一发话,几个人开始冷静下来。他继续晓之以理:事情闹大了对谁都没好处。在砂村,你不再是四川人,他也不仅是河南人,大家都是砂村人,有什么误会摆上桌面说清楚就行了。就这样,一触即发的纠纷被化解了。
砂村警务站协警张阿水说,成立“村民新组”后,新村民之间、新老村民之间都有个沟通的平台。去年至今,全村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不少新村民把家人接来安家,在这里凭劳动挣钱,太太平平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