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砂村的和谐故事

——德清砂村村公共管理和服务向外来人口延伸纪事
www.zjol.com.cn  2006年09月05日 06:22:1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治安的好转是一个方面。在砂村,新村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着公共管理。“村民新组”组长享受村民小组组长相同待遇,一样参加有关会议、表决重大事项、监督村务财务公开。“新组”治安员与砂村警务站协警一对一挂钩,共同做好新村民登记,排查调解矛盾纠纷。“新组”妇女信息员与镇、村计生干部和卫生服务机构密切配合,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定期开展妇女体检。

  新村民也显示出“主人翁”的态度。去年上半年,村庄整治结束后,13个“村民新组”主动发起“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自我教育。现在,新村民和老村民一样,每天把垃圾袋装后放进门前垃圾箱,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一次学校撤并凸显出的“村民待遇”

  在越来越多的新村民心目中,除了户籍,他们和砂村人没多大区别。因为不仅能参与村务管理,而且在县、镇财力的支持下,砂村的公共服务也开始向自己覆盖,这些“村民待遇”,让他们有了强烈的归属感。

  今年5月的一天,新村民胡亚华听说村小新学期要撤并了,心一沉:今后儿子去哪里上学?就在这时,村干部找到他:学校要撤了,你有啥想法?胡亚华说,德清教育质量比河南老家好得多,能不能帮孩子另找个学校?“你放心,村里一定千方百计解决你们的困难。”后来他知道,村干部们已分头找了很多家长“听想法”。过了几天,村里拿出一个酝酿多时的解决方案:如果愿意到新建的镇中心学校,由村里帮助申请而且不收借读费。并且,考虑到去那里上学要坐几站公交车,村里还补贴每个学生每年200元交通费。中心学校是全镇最好的学校,很多本地孩子都不一定送得进去,胡亚华闻讯喜不自禁!

  新村民享受的“村民待遇”是多方面的。在医疗保障上,新村民正和老村民一样,开始参加由县、镇两级政府补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考虑到他们的困难,镇、村、矿山企业还共同出资,为他们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开辟医疗绿色通道。在就业服务上,新村民可以和老村民一样申请就业援助。仅去年一年,就有20多名新村民在镇、村帮助下找到合适岗位。在文化生活上,村里专门安排省外的地方戏来演出,满足新村民的特殊需求。

  镇、村的服务,有时无微不至。今年以来,在按镇有关规定给予新村民挂号费、诊疗费、医药费等一系列优惠基础上,砂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丁纪年发挥精通中医的优势,免费开了一批廉价高效的中药处方,新村民自己去抓药,深受欢迎。立秋后,不少新村民患了感冒,服务站又专为他们开中药方子“白胡汤”,一贴药只要两三元。

  一门“认亲”喜事

  烘托出的和谐氛围

  在砂村,不是刻意打听,已分不清谁是新村民、谁是老村民,经常可以听到互敬互谅、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故事。

  18村民小组村民沈阿二的女儿沈锦红今年考上了大学,新11组的郑广波比沈阿二还要高兴,逢人就说:“我女儿有出息啦。”“女儿”叫得这么亲,是因为郑、沈两家早就结为干亲了。

  郑广波从江苏淮安到砂村打工好几年了,沈阿二与他在同一个矿上,两人很是投缘。去年初,两人又聚在一起喝酒,乘着酒兴,郑广波说:“老沈,你的女儿过继给我怎么样?”老沈爽快地说:“行啊,我们这里本来就有认干亲的风俗。”

  过了几天,两家人挑个好日子吃顿团圆饭,沈锦红正式认了干爹。有了这层亲戚关系,沈锦红常去看老郑,老郑也不时去老沈家喝顿小酒。今年两家人还一同去老郑的淮安老家探亲。9月初要开学了,老郑给干女儿备好了红包和一些生活用品。

  新老村民的友情催动着乡风和谐。新村民到老村民家串个门,帮助做些家务,养蚕时打个下手等都是平常的事。老村民把摩托车借新村民出门,送些自家种的菜,帮助解决一些生活困难等,也很常见。一位村民对记者说,5000人的大村能够这样和谐不容易,大家都为是砂村人自豪。

  这样的和谐,来源于深刻的经济基础。砂村集体以及不少村民在矿山投有股份,有的人还在矿上做工。外来务工人员在矿山劳动创造的财富,融入了砂村和本地村民的收入之中。新老两部分村民之间已是一种利益共同体。19村民小组组长闻新初算了3笔收入:第一笔是自己在矿上做辅助工,每年近2万元报酬;第二笔是每年从入股矿上的股份中分红两三万元;第三笔是家里一间空房出租给新村民,每年3000多元租金收入。“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和我差不多情况,有些从矿上取得的收益更高,我们能不对他们好吗?”村委会主任蔡金龙告诉记者:村集体每年直接来自矿山企业的收入高达230万元。洛舍镇镇委书记方杰说:“砂村矿山企业去年对镇财政贡献达1050万元,占镇财政收入的19.4%。镇和砂村用于砂村新村民的投入,每年大概三四十万元,这是他们应得的回报。”

  德清县委站得更高。县委书记杨建新说:“我们把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向外来人口辐射,决不是一种施舍,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反哺’,因为外来人口为德清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理应最大限度发挥外来人口日益重要的作用。”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张 帆 毛传来 谭伟东 陈国松  编辑: 朱小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