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进城因为“城里上学太费钱”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农村家中,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新华社报道显示,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国际计划(中国)组成的课题组提供了“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的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一次,甚至有8.7%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就没有联系过。
留守儿童很少能与父母通话
2004年9月起,在国际计划的支持下,由叶敬忠教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组成了由近20名研究人员参加的“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课题组。他们在陕西、宁夏、河北和北京地区选择了10个县10个村开展了调研,得出这份报告。
报告称,有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
调查组还注意到,就是这些有限的联系中,留守儿童很少能够得到与父母通话的机会,主要是照顾这些留守儿童的成人接电话。
不想进城因为“城里上学太费钱”
尽管在调查中发现有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他们主要顾虑到“城里上学太费钱”、“父母没有经济条件”。
其实,调查组还发现,留守儿童也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企及,与此同时,很多留守儿童和照顾他们的成人的沟通存在着障碍,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有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
课题组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性。研究人员认为,留守儿童向往高的学历、好的工作,他们也很清楚实现这些愿望,努力学习是惟一的途径。
不过调查人员在报告中表示,在访谈中发现,有的留守儿童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的影响下,一旦学习不好就很容易选择辍学打工。
本报记者郭少峰实习生周远帆
数据
对话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配套体制
相关部门负责人称,对这一问题政府正处于调研阶段
昨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处处长宋文珍也参加了“关注留守儿童”研讨会。针对一些相关问题,本报记者与其进行了对话。
问题涉及人口管理体制
新京报:此前有报道称,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近2000万留守儿童。而农大这次研究报告引用的数据说,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宋文珍(以下简称宋):没有统一的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这些数据差别肯定是由于界定不一样造成的,但怎么界定现在大家还在讨论。比如说,单亲在身边的算不算留守儿童。我们从2001年开始做流动儿童方面的研究,按当时全国的数据,全国有流动儿童1980多万。但关于留守儿童,我们还没有做过这方面的专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做的人口分析,估计留守儿童超过1000万。
新京报:研究报告称,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由此诞生并将不断增加。这最终将称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国家在这一方面有没有长远的规划管理措施?
宋:流动儿童问题也好,留守儿童问题也好,我们把它归结为一个概念———“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跟父母到打工地的,这就是流动儿童;不跟父母到打工地的就是留守儿童,他们说白了都是受人口流动影响的。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仅靠单方面的解决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涉及到国家整体的体制问题,包括户籍制度问题,包括城乡二元化的问题,包括社会保障的问题。如果人口管理体制有大的改变的话,将给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但如果单独解决流动或者留守儿童问题,配套体制跟不上的话,解决起来比较难。
政府尚无太清楚的思路
新京报:农大课题组的研究结论认为,政府在留守儿童这一方面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他们建议要发挥社区的教育和照顾作用,你是怎么看待这个结论的?
宋:这应该是我们下一步首先应该做的,政府现在还没有太清楚的思路,还正处于调查研究阶段。但是我觉得,社区可以通过培训家长或者为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可以先做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