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昆明是全省惟一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也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桥头堡”和面向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窗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要实现自身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要带动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是昆明面临的历史性任务。
自2003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战略决策以来,我们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宗旨,坚持规划立市,着力建设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努力做大做强区域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注重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不同地区之间、人与自然的统筹协调发展;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构建和谐昆明。现代新昆明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昆明的经济社会发展。“十五”后三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在西部11个省会城市中分别居第3和第2位,综合实力进入西部省会城市前列;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从“九五”末的8.2%下降到7.3%,第二产业比重从47.1%下降到45.5%,第三产业比重从44.7%提升到47.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105%提高到254%左右;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展望“十一五”,昆明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战略决策,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昆明推向了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的前沿,给昆明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昆明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如果不加快发展,与先进城市的差距还将继续拉大。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08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城乡一体化迈出新的步伐;工业强市有重大突破,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新城建设有重大突破,山水园林城市初步显现;主城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健全,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总的目标,是通过“十一五”的发展,为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十项工作。
1.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就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政策措施一体化,搞好新农村建设。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巩固提高粮、烟、畜、菜、花、果等支柱产业。立足省会中心城市的特点,把昆明建成全省有影响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绿色经济示范基地和科技研发、市场交易、会展博览的中心。
2.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重大机遇,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力争实现重大突破。积极支持本地国有、民营企业上大的工业项目。多方筹集资金,用于重大工业项目的引进和支持重大技改项目,不断增大工业投入在固定资产投入中的比重。推动昆明旅游产业从单一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发展壮大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
3.建设宜居城市。加大呈贡新城、空港经济区、西城和南城招商引资的力度,使之成为产业投资的热土,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完成西城、南城规划。加快新城基础设施建设,配合省里搞好新机场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和外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加快空港经济区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把昆明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4.狠抓转变政府职能和投融资体制两项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创业发展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投融资改革力度,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改变政府投资方式,改善投融资环境。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加速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式,与东盟各国实施产业对接。充分利用我市会展、博览设施,把昆明建成面向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5.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力争每年新增30万个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镇把两万困难职工纳入医疗保险。对困难家庭学生给予补助,使每个困难家庭子女都有学上。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解决市民和农民子女上高中难的问题。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生活。加强重点水源区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城市饮用水安全,解决好10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搞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解决2.3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6.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城市。以草海治理为突破口,加快滇池污染治理步伐。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推进清洁生产,治理环境污染,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加大中水回用系统建设力度,创建节水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7.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区域之间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强跨县(市)区的统筹规划,促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积极支持和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县(市)区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合作开发、产业配套、经济技术协作和人才交流;引导和推动主城区工业企业向县(市)区转移和向产业园区集中;实行分类指导,确定差别化的目标任务、鼓励政策和考核体系,推动县(市)区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8.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和信息引导,优化布局,多渠道筹集资金,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消除“瓶颈”制约,努力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加快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9.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10.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和改进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推进依法治市,加快地方立法,深化司法改革,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加速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我们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改革和建设事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作者: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