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伯大名章才,绍兴柯桥湖塘镇人,今年74岁。今年春节后他经亲属介绍来到杭州,在杭州之江不锈钢厨房设备厂干门卫。
干门卫,要兼发报纸邮件。俞大伯天天接触的报纸是杭州日报。“我蛮欢喜看杭州日报的。我觉得很好,很多新闻蛮有意思的。”
俞大伯看看新闻,看看故事,就想着自己也写一写。他小时候读过4年私塾,又读过小学的一二年级。“文化是不够的,有很多错别字,话语也不通的,用了很多绍兴方言。麻烦你们记者过来看看,编辑改一改。”
俞大伯把小时候发生在隔壁村的两个年轻人的遭遇写成了故事。两个年轻人,在15岁到30岁之间,遭遇了截然相反的命运。一个眼睛弄瞎了一只,娶了丑妻,相互尊重。一个高高大大的,娶了“仙女”,仍然爱风流。结果一个是夫妻恩爱过了几十年,一个却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故事写好了,他请厂里一位高中文化的小姑娘改了改,改出了不少错别字。他又工工整整誊抄了一遍。本来想麻烦送报纸的邮递员送到杭报的,可是邮递员都是从发行站拿报纸的,不来杭报的。怎么办呢?
俞大伯一直在丁桥工作,城区里面没去过,不熟悉啊,杭报的地址也不知道。他想,试试拨打报纸上登的热线电话吧。找谁呢?就找同样姓俞的这个记者吧。他在电话里说:“我有个故事写好了,请俞连明先生到我这里来一下。最好有时间我们面对面谈谈。”
俞大伯说,我写个故事,练练字,好比人家搓麻将,我不会搓麻将,我就看看报纸,写写东西,蛮好。
记者手记
俞大伯所在的建塘路确实难找。费了两个小时,记者才找到俞大伯。
一下车,俞大伯就激动地扑上来,双手抓住记者的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地下党找到党组织的那种感觉。一落座,74岁的老人拉开抽屉,拿出仅有的一根中华烟递给记者。又往自己上衣口袋摸了摸上游烟,没掏出来。
俞大伯用的稿纸是用来包装不锈钢原材料的薄纸。他把大纸一张张裁成稿纸形状,拿根铜丝穿起来,就成了稿本。
俞大伯只会说绍兴话,而且是不大好懂的绍兴话。记者说普通话,他又听不大懂。在跟记者聊天时,他不时摸摸嘴唇,想抹去本不存在的唾沫星子。听到他写的这个故事不一定能见报时,他的眼神黯淡了一瞬,马上又亮了起来。“记者先生,真当难为情,害你来跑一趟。我就是打个电话,想不到你们真当来了。”
晚上7点多,看着俞大伯忙着跑去拉开厂门,又跑来指挥记者倒车,记者觉得为这样的读者跑再远也值得,饿再久肚子也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