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结合今后五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工作目标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人才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开发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化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通过观念创新、政策创先、机制创活、载体创特、服务创优,有效提升了整体人才资源开发水平,人才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促进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截止2005年底,我市人才总量已达48.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36万人,高技能人才3万人。拥有两院院士11名,博士、博士后700余名,硕士5800余名,高级职称人才17000余名,全市拥有包括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省市突贡专家、省市政府重奖专家、进入国家省人才工程培养序列的高级专家和正高职称专家在内的一流专家队伍1200余名。宁波被评为全国求职最容易的14个大中城市之一,人才科技贡献率达50.3%,人才竞争力名列全国第13位。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人才工作存在着人才总体状况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才创业平台还不够宽,人才国际化水平还不高,人才环境还不够优化等问题和不足,我市今后五年人才工作面临着亟需创新、整合、完善、优化、提升等重要任务。
(二)面临形势
展望未来,我市人才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使人才工作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重点,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任务,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推进和科学发展观、人才观的进一步确立,对人才、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才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宁波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化实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使宁波人才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宁波整体发展正处于从以资源、资本驱动为主快速转向以技术、知识、人才驱动为主的转型发展阶段,市场机制、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和宏观调控形成的“倒逼机制”,迫切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迫切要求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
二、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
(一)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载体平台、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开发能力为基本思路,以急需紧缺人才开发为突破口,有效带动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迈上新台阶,扎实推进人才开放港、自由港和创业港建设,加快构筑长江三角洲南翼人才高地,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
“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发展要遵循“引培并举、紧缺先行,优化环境、整体推进”的指导方针。打造人才工作新品牌,以我市急需的研发型、国际商贸、高技能、服务业、企业家、社科类六大领域紧缺人才开发为重点,加强载体平台整合和建设,增强人才的集聚效应和培养效益。营造人才发展新优势,强化公共服务,拓展市场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加大人才奖励资助力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构建人才开发新体系,创新行政管理,建立科技、教育、劳动保障、人事部门之间互相贯通、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协调运行机制和有效推进机制,形成人才开发的强大合力,带动高新技术、高等教育、高素质人才三者良性互动。
(三)人才发展的具体目标
至2010年,把我市建设成“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优势城市,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高地之一,基本实现人才开放港、自由港、创业港的建设目标。
——人才规模目标。到2010年,全市按现行统计口径人才总量达到80万人,年均增长10%以上,每万人口人才数为13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达到80万人,年均增长15%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55万人,年均增长9%以上,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900人以上。人才拥有率力争达到国内大城市的先进水平。
——人才结构目标。人才职称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比例调整为6:36:58;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得到有效调整,第一、二、三产业人才比重调整为0.7:35:64.3;人才的年龄结构得到有效改善,45周岁以下的人才比重达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