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6年社会科学普及周9月23日揭幕,主题是“建设法治浙江,构筑和谐社会”。
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举行这样大规模的从上而下的“社会科学普及运动”。当越来越多的人越过“饭碗”这基本需求时,“附庸风雅”从纸上谈兵,变成一种百姓内在的需求。
让我们打开这本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精心编著的人文百科全书,看看一个月内密集度多达3200多项的普及活动吧,有哪些与我们生活相关的讲座?哪些有分量的学者?
三位草根的人文之旅
人文、书法、艺术、创新,这些词似乎太虚了。身处酒店,员工小刘经常看到有人举办这样的讲座。他好奇:谁有这闲工夫,来听这形而上的东西?可2004社科普及周由浙大人文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系列讲座,人一茬接一茬。最后一场讲座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至三四百人,把小厅撑得爆满。
“后来几场讲座,我也进去听听,为什么吸引人?开始没怎么听懂,不过后来听多了,觉得有点意思,比如写字可能与人的个性有关,艺术不仅仅是画画……”
以后每逢酒店有讲座,小刘都会跑去听听,也不管能听懂多少,就图个新鲜。现在小刘和老乡说话时,嘴里爆出的新概念像个串串烧;社会上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主要矛盾是什么,他也能道出个一二三来。“我就在这里念大学!对生活有点新想法了!”
杭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朱向军,几乎每周都会去浙江图书馆听人文大讲堂。他有听讲座的喜好,原来和同道到上海赶场子,一来二去,路费花了莫佬佬不说,有时还得在上海住一夜,才赶得上第二天一早的讲座,去年3月听说杭州有了大讲堂,他发现请来的嘉宾多半是省外的,档次很高,“他们都很关注社会热点,多是高校博导,也有社会名流,我听了以后,就可以知道最新信息,有助于业务提高。”朱向军每场还认真做了笔记。
宣讲防治艾滋病知识,艾滋病防治协会的黄友仁讲了5年了,可越讲越忙,从生理防艾讲到心理防艾,经常坐早班车赶往某个城市,做完讲座后再连夜赶回杭州。最初黄友仁对艾滋病人讲;后来对妇女收教所、劳教所的人讲;而现在听她讲座的什么人都有。去年科普周,他们去舟山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学校领导都一起来了。“光一个人讲不够了”,黄友仁他们的协会就干脆开设了两台电话热线。
3200书页走下一个个权威
这一月之内,3200多项活动,包括800余场科普讲座、报告、350场社科下基层活动、80余场广场咨询、70余场科普展览等,先后在浙江的每个市县,都能通过社科普及周进入人文殿堂的大门。而2002年,首届科普周只有四五十项活动。
“能在省、市、县同时开展这么多活动,首先是领导重视和学者参与。”科普周组织者说。“但领导之所以重视,学者能积极参与,正是因为百姓有这个需求,浙江在建文化大省。”
因为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所以科普周主办方安排的项目也考虑了各种人的口味,不断推出特色科普项目,一些讲座现场经常爆满。
与此同时,参与的主体也越来越多。学校、各种群众团体等经常主动加入。今年,我省人文领域内为数不多的长江学者、特级教授张涌泉,海尔总裁杨绵绵也都来主讲了,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也专门奉献了长征精神系列宣讲。
学者层次高了,创意也多了。今年社科普及周包括广场咨询、主题论坛、社科下基层、社科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内容涉及法治维权、经济生活、时事热点、艺术等各个方面。
现代化社会的关键在人,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有没有“现代化”的能力,包括思想能力、实践能力,这都取决于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思维认识能力。而这一人文殿堂也许会给人一些启示。
届时,全省数万名社科工作者将守候在百科全书旁,与你翻开2006版的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