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后的必然结果。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乡风文明千村行”专题报道,推出一批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介绍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入夜,在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星民村村委会一间40平方米的房间里,20余台电脑一字排开,村民茅利米一边略显生疏地操作电脑,一边用生涩的普通话说:“村里好多人都学会上网了,我也要学。”这是星民村正在开展的“学电脑、学普通话、学礼仪”活动的一个场景。
位于钱江三桥附近的星民村,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菜地和低矮的农舍,现在已是别墅林立,道路宽敞,村民们正在逐步搬入多层农居,全村70%的人口洗脚上田“农转非”。
“一开始,由于村民不适应从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的变化,村里矛盾不少,最多时一天好几十起。”村支书盛永良说。刚搬入“缤纷小区”时,装修产生的垃圾就堆在院子里;烟蒂随手往外扔,引燃了棉被;锄头、箩筐、腌菜坛子,直接摆在楼道;漂亮的绿化带惨遭开垦,丝瓜、白菜替代了鲜花、小草……
要过城市生活,先得引进城市文明。今年以来,村两委决定开展以“学电脑、学普通话、学礼仪”为主要内容的“三学”活动。3月中旬,他们请来区妇联干部孙忠香,给70多名楼道长、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农村党员讲礼仪课。
“公共场所讲话不要大声喧哗,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经孙老师一讲,村民才发觉:噢!做一个有修养的城里人原来有介多讲究。”3号楼楼道长沈天盛说。一听完课,他就敲开了各家各户的门,把内容讲给大家听。
为了学好礼仪,村两委还组织了一次公民道德知识竞赛,设计了300个题目,写在纸条上,像猜灯谜一样挂在村里,回答正确还有奖品,场面非常火爆。负责文明创建的村干部高文琴说:“通过这种方式,村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当一个市民。”
这几年,村里外来人口已超过5000人,是本村人口的两倍。细心的村干部发现,本村村民在同他们打交道时,还是一口土话:“让人家听了云里雾里的,还影响本村的形象。”村两委决定在全村推广普通话。首先被“开刀”的,是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要求,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所有人都要讲普通话。“年纪一大把了,还要我们卷着舌头说普通话。”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代表觉得很难堪。“不会讲普通话,和外来人员交流时,连房屋租金都算不清楚。”村民每年光租金收入就在300万元以上,村干部巧妙地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
“电脑和网络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工具,村民们必须学会。”村支书盛永良说,村里利用原村校撤并后留下的校舍,建起了村民计算机课堂,请来附近学校的老师上课。今年已上了3期,每期40人左右,拿惯了锄头的手指,笨拙地敲起了键盘。村民刘丽学会了电脑操作,在“兴耀物业”当上了监控室工作人员,她说:“如果不会电脑,还找不到这份工作。”
“现在,打麻将的少了,吵架拌嘴的少了,跳舞唱歌学文化的多了,村民素质越来越高。看来,乡风文明要从提高村民素质入手。”盛永良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