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树立荣辱观 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学习‘八荣八耻’重要讲话,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研讨会述要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浙江省社科联、浙江省伦理学会、浙江省委党校于2006年5月22日在杭州联合召开“学习‘八荣八耻’重要讲话,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研讨会。在杭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浙江传化集团等企业的代表和浙江省委党校进修班的学员等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时代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要求、当前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途径和机制等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背景

  与会者认为,知荣明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性完善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荣辱观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对于什么是“荣”、什么是“辱”,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时代内容和时代意义。不同的荣辱观反映了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有的学者认为,当前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分不开的。与社会转型相一致,现阶段正是我国道德价值观及其规范体系发生大变革时期,也是社会精神生活整合程度比较低、道德文化现象大量结构性失调,人们普遍感到道德选择困惑的阶段。在社会生活中,新与旧、中与西、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杂糅渗透,异彩纷呈。人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道德选择的困惑正折磨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代中国人。这就要求用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来引导人们的人生观,以满足转型期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

  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也跟传统伦理文化在近现代所经历的变革历程有关。近代以来,我国传统道德体系经历了太多的变革。“五四”时期,随着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传统的道德体系解体了。民国时期,我们试图用西方的道德价值观来解构传统道德体系。建国以后,我们又以延安时期形成的道德体系解构民国时期的道德规范体系。改革开放后,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又颠覆建国以来所倡导的道德价值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贫穷即是落后的现代商业世界里,为我国历代儒者辛苦营建数千年、深深根植于中国这个农业社会土壤之中的“重义轻利”、“重理轻欲”这一道德堤坝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总之,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在中西伦理文化猛烈碰撞和融合进程中,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资源已剩下不多,西方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也没学多少,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要转化为道德规范无疑需要许多中间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一致的道德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道德文化根基。

  有的学者认为,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已经走出了传统伦理理想主义的误导和束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对荣辱观教育有所忽视。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一些人失去了判断力,是非混淆、善恶不辨、美丑不分,出现了许多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甚至以荣为耻、以耻为荣的荣辱颠倒现象。这就要求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观,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扬善抑恶,积极引导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撑。

  二、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与会者认为,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是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德治思想。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大量事实表明,每当中国传统统治治理关系完善之时,正是德治贯彻好的时期,如贞观之治;而中国传统统治失序之时,正是德治贯彻得不那么好的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德治、礼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胡锦涛同志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目标提出“八荣八耻”,从学理上讲,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它体现了我国德治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有的学者认为,“八荣八耻”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实践活动。人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由人自然属性决定的人的谋生活动的功利性,另一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活动的伦理性。人的实践活动的伦理性具有超越性,它赋予人的活动以高于现实的理想性,赋予人的实践活动以意义。只有实现人的活动的功利性与伦理性相统一,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八荣八耻”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的体现。它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中,只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既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使人的实践活动的功利性与伦理性相统一,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有的学者从伦理学规范的视角,认为“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首先,“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今天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泛滥,要拨乱反正,必须强调社会主义义利观。其次,“八荣八耻”体现社会主义的人我观。社会主义人我观明确反对利己主义,不能损人利己。再次,“八荣八耻”体现社会主义的理欲观。现代社会过度张扬了欲望、享乐主义,必须理性对待欲望。最后,“八荣八耻”还体现了有为与无为关系的统一。在有为无为的问题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八荣八耻”所涉及的义利观、人我观、理欲观、有为与无为的关系都是伦理学的基本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有的学者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定位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荣辱观与人生观、价值观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基础和依据,而荣辱观和利益观都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比后者更高层次的追求,并使利益观能够不局限于个人的直接利益、眼前利益。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价值观或价值理想提出来的。各个时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同,对制度设计的看法也不同,但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价值理想正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不懈追求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是灵魂,制度设计是躯体。因此,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与会者在强调“八荣八耻”的理论价值的同时,也充分肯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意义。(1)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中国处于矛盾凸显期,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先进文化,而荣辱观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点。(2)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增加我国经济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源泉。(3)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

  不少代表还联系浙江的实践,探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意义。(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有重要意义。文化作品不仅是娱乐人,而且要教育人、引导人,文化作品中体现作者的荣辱观。要引导大众文化,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到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中。(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意义深远。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企业抓住历史机遇,迅速发展。在企业快速成长过程中,企业家的素质、企业道德文化建设跟不上,尤其是企业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不强。八荣八耻的提出,对广大民营企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起到了方向标的作用。(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对于促进浙江高等学校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三、当前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会者认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抓好落实。当前存在的障碍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在观念上对“八荣八耻”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很统一。不少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意义还不够重视,认为这是一种高调伦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什么用,讲过了就算做到了。一些民营企业家对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抱无所谓态度,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不少学者与民众对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预期不那么积极乐观,担心搞形式主义,走过场,不能持之以恒。

  二是在社会制度安排上还缺乏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有学者指出,公平正义的制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制度背景。由于以城乡分割为特征的二元社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居民的许多基本权利未能完全拥有和充分行使。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对农民的政治歧视、社会歧视、市场歧视、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歧视、教育歧视、就业歧视等,这使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因为生存状态恶劣而羞耻感泯灭,没有尊严的生活客观上使人们缺乏追求道德的动机。

  三是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不够明显。“言教不如身教”。具体真实的道德形象的示范作用,是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获得现实力量的重要途径。就目前的道德状况分析,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形象是最有影响力的。它对整个社会道德的示范引导,无论从“正向效应”还是从“负向效应”看,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平时行为不检点,造成“台上他讲,台下讲他”,即领导在台上讲党课,进行荣辱观、价值观教育,台下则议论纷纷,效果适得其反。有些“官场潜规则”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背道而驰。同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也让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社会效力产生怀疑。有的学者甚至发出“腐败不除何谈荣辱”的感叹。

  有的代表还联系浙江实践,认为浙江要在荣辱观建设方面走在前列也存在不少困难。民营经济发达是浙江经济的特征。但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先天不足,不少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少数企业不讲诚信,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的企业只顾自己赚钱,严重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等,从而引起群体上访事件;三是少数企业存在严重偷税漏税、逃避债务、拖欠工资、恶意违约、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四是违法乱纪和无序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抓好八荣八耻教育,建立相关的惩罚机制,规范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机制

  与会者认为,要使八荣八耻真正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机制。我们国家不缺少道德标杆,重要的是要抓落实。必须处理好教育与制度、道德与伦理、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自律与他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系,积极寻找有效的社会活动的载体,持之以恒,在全社会形成扬荣拒耻的良好氛围。当前着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培养人的良知、信念,使荣辱观成为内在约束力和推动力的基本途径。因而,必须通过广泛的、形式多样的荣辱观、价值观教育,把道德要求、规范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鉴于目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当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一是必须注意教育主体的可信性,以发挥其道德示范功能;二是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可接纳性,主要应加强“耻感”教育;三是必须注意荣辱观教育的目标和口径的一致性;四是必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结合起来。

  2.必须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学者认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总是生活在制度环境中,如果制度结构不合理,甚至不道德,那么,个人的道德行为就不可能起到多大的社会作用;反过来,如果制度结构合理,比较符合道德精神,那么,即使某些个体有不道德行为,它对社会的危害也会受到抑制。与个人德性相比,制度德性具有先在性、统一性和普遍有效性,有着个体德性所无可取代的独特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制度公正合理比个人德性更重要。因而,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必须解放思想,积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制度文明的成果,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以利益为手段,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认同机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对道德、秩序、责任、意义等表现人生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道德范畴的认识还不可能达到普遍的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以强化社会成员对荣辱观的认同为着眼点。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对荣辱观的认同说到底是一种利益的认同。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既决定了道德的产生、变化与发展,又决定道德主体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和选择。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利益保障和约束机制,以利益为手段进行道德价值观导向。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运用利益鼓励等手段,使道德高尚者的利益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提升。这是一种肯定性的激励机制,起着扬善的功能;二是运用惩罚等手段使那些“不老实”者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利益受到损失。这是一种否定性的警限机制,起到抑恶的功能。利益的得失、利益关系的改变,必然要引起道德观念或快或慢地发生改变,因此,通过利益关系的改变和利益得失的调控进行道德价值观导向,是完全必要而又行之有效的。

  4.充分发挥领导干部以身示范的作用。民德取决于官德。领导干部应当首先成为“八荣八耻”的实践者。在倡导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中,领导干部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要使荣辱观教育确有实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以便起到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作用。一方面,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来考察党员干部,用法律来规范行政生活;另一方面,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加强自身道德形象的塑造,自觉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约束自己,以身示范。只有这样,社会主义荣辱观才可能为社会广大公民所认同与接受。

  

相关稿件  
·文明公德从身边小事做起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
·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
·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座谈会在杭举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概括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