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社会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女大学生被利用制毒 检察院人性化执法免予公诉

www.zjol.com.cn  2006年09月30日 14:23:0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小静是宁波某高校学生,利用假期做家教赚学费,不料成了制毒者制作氯胺酮(一种毒品K粉的学名)的“导师”。

  昨天,两个制毒者被奉化市法院判刑,但小静却被免予起诉。检察人员解释说,小静主观上没有错误,且对社会影响不大。

  为做家教陷身“化学实验室”

  去年6月中旬,还是大二化学系学生的小静,在宁波当地家教中介留了手机号码。不久后,她接到了张某的电话,张某称家里要做电镀产品,希望小静教她有机化学。

  过了几天,张某和毛某在学校附近咖啡厅和小静见面,张某拿出制造“K粉”部分方程式,小静看了看,就给出答案。张某和毛某觉得小静在行,那次给了小静50元。

  之后,张某就时时来学校附近向小静学习,有时候,小静还接到张某的电话,询问“分液”、“干燥”等操作问题。

  7月10日晚上,张某第一次接小静到加工点,小静觉得设备不够齐全,要求添加设备和原料。小静在旁边进行指导。有一次,他们做到了凌晨四点,但做出来的东西毛某都觉得不行。

  那之后,小静先后七次去了这个地处山坳的制毒点。

  为了学费继续被“忽悠”

  屡次失败的张某开始心急了,并把整个方程式给小静看,小静在网上查询这个方程式,搜索出来的结果说明这是用来制毒的。小静又到宁波图书馆查询,结果也是一样。

  小静很紧张,她发短消息给张某,“姐姐,你们做的东西不好”。张某约小静见面,并否认了制毒的目的。之后,小静第八次去了山坳里的制毒点。

  8月份的时候,张某在宁波南站附近的出租房里做实验,在小静再三追问下,张某承认了制毒的目的。小静后来去了10多次,每次单独做两三小时,张某为小静做饭。

  后来小静对公安人员说,她去制毒点做一次实验可得到100元,估计去了18次,张某给了前面的六七次钱,后来开始拖欠,并说再做一次就全部给她,为了学费,只好跟他们继续做。

  小静说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行,反正也不可能帮他们做出毒品来,事实也是如此,她做出的东西毛某全都觉得不行。“以我的水平,再做二三十次也没有用。”小静对公安人员说。

  人性化执法免予提起公诉

  9月开学后,小静觉得不太可能拿到钱了,就谢绝了张某,但张某找到邻居史某继续制造毒品,直到被公安部门抓获。

  昨天,奉化市法院以制造毒品未遂罪,各判处张某和史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但小静却被免予提起公诉。

  奉化市检察人员认为,小静在此案件中也是属于受害者,她为筹措学费进行家教,却被不法分子利用,并劝说犯罪分子,之后去做实验,是为了讨要“工资”,在讨要工资无望的时候能立刻退出,所以说,“她的主观目的并无恶意,只是做事太过单纯,并在事发后能积极配合公安部门的调查”。

  “小静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是显著轻微的,综合小静在事发后的种种表现,我们应该给小静一次机会。”检察人员说,“这有利于小静的成长,也体现了执法的人性化。”


来源: 青年时报  作者: 章绍龙 冯平 张雄  编辑: 朱小燕

相关稿件
·山村设制毒实验室请家教为名聘化学系女生作指导 2006-07-08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