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06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召开,“基因之父”沃森提出:杭州应当能建立中国基因组学中心。杭州感觉很漂亮。我希望这样漂亮的城市能够建立中国基因组学中心,争取胜过上海、北京。不管怎么样,我很想鼓励中国年轻的科学家们多踏踏实实地做些基因方面的研究工作。”
1953年2月28日,全美国最年轻的病毒学博士——25岁的詹姆斯·沃森和年纪最大的物理学研究生——37岁的弗朗西斯·克里克搭档,从DNA(脱氧核糖核酸)光衍图上解读出它的双螺旋结构。这个发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破解人类生命之谜的大门,是20世纪继爱因斯坦相对论后又一划时代的发现。
1962年,沃森和克里克凭着这一重大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发现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与日俱增: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生物芯片技术、DNA亲子鉴定技术等都与之密不可分。“基因之父”沃森越来越受到全球科学界的尊敬和推崇。昨天,应邀前来参加2006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的沃森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这也是沃森此次中国行中首次接受媒体专访。
“中国基因组学已经在世界取得了先进的地位。”沃森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利于人类防御癌症,二是防御精神疾病。“我有一个儿子患有精神病,基因科学对精神分裂症的防御治疗,也是目前我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我现在正募集巨额的私人基金,试图投入到基因科学防御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中。”
沃森对中国怀有特殊感情。1981年,他携全家第一次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百废待兴的情况后,沃森给驻美大使写了一封信。此后,他开始大力培养中国的基因科学人才,他召集了40多名中国最好的生物学工作者到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研究机构“冷泉港”学习,后来这些人回国后在基因科学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包括中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李载平。“希望在世时和未来都能对中国的基因发展产生巨大作用。”这是沃森对中国基因科学家们说的。
采访结束时,沃森很愉快地写下“Study hard and have high dream.James D.Was”(怀着崇高的梦想努力学习。詹姆斯·沃森)送给早报读者。他还幽默地在留言旁边画了一个双螺旋结构,表示自己。
1953年2月28日早上,这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早晨。这天早上,全美国最年轻的病毒学博士、25岁的詹姆斯·沃森和全美国搞物理年纪最大的老研究生——37岁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组成的这对研究搭档,从DNA(脱氧核糖核酸)光衍图上解读了它的双螺旋结构。
这个发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破解人类生命之谜的大门。用双螺旋结构解释遗传如何进行,这是人类对自己、对生物学认识的巨大飞跃,也是20世纪继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后又一划时代的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与日俱增: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生物芯片技术、DNA亲子鉴定等都与之不可分割。
1962年,34岁的詹姆斯·沃森和46岁的克里克凭着这一重大发现,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50多年来,基因科学的迅速发展,“基因之父”詹姆斯·沃森越来越受到全球科学界的尊敬和推崇。
2006年10月18日,是詹姆斯·沃森第二次访问中国。几天来,他途经北京、西安,22日,终于在大家的期盼中抵达中心站杭州,参加在杭召开的“2006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
昨天,詹姆斯·沃森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这也是沃森二度访华期间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