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最后的一丝晚霞也已褪去。6根竹子做成的竹筏,载着陈志远和他的鸬鹚出发,悄然行进在夜色掩映的楠溪江。
9月30日之前的半年是河蟹的“禁捕期”,因而,金秋十月,对于永嘉县鲤溪乡深固村村民陈志远来说,丰收的意味渐浓。经过公开的招投标,从去年12月开始,他成为了楠溪江深固段的“分段承包人”。
曾因“天下第一包江人”而引人瞩目的楠溪江,也从那时起改变了管理方式:全长145公里的流域,由承包给一家公司改为以乡镇为主体的“分段承包”,承包经营费的80%返回给乡镇、村,用于“护渔管理”。
在陈志远看来,每天晚上的劳作,除了捕鱼,更重要的是“护水”,防止因个别人的炸鱼、毒鱼而影响楠溪江的水质。
改变的,不仅仅是“包江”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养江”的理念,正在楠溪江畔悄然兴起。
从“大包江”到“分段承包”
推开家门,陈志远就能望见清澈的楠溪江水。由他“分段承包”的深固段水域,长达2公里,其中有2/3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生长在江畔,家里三代养鸬鹚。捕鱼,对于陈志远来说,只是驾轻就熟的小事。现在,他最关心的,是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近年来,小鱼为何比以前少了?香鱼在繁殖期会呈现怎样的体态?如何捕捞,才能让鱼的种类和数量维持在均衡状态?
每天晚饭后,他都会打起电瓶灯,漂行在江面上。除了捕鱼,另一大任务就是顺手捞走水面上的垃圾。
连绵145公里的楠溪江,溪流长、范围广,与此前由一家公司承包整条江相比,陈志远等分段“包江人”,不但熟悉水域,对楠溪江边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也更珍爱就在家门口流淌的这条江。
由于“大包江”的管理很难细致入微,从2001年至2003年,永嘉县的政协提案中,年年都有“中止包江,保护楠溪江资源”的内容。那几年,百姓和游客都有反映,江里的鱼少了,浮游生物多了,水质变差了。
“一旦水质恶化,不但影响游客的兴致,还会让下游几十万人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永嘉县农业局水产渔政站站长陈志俭说。
1998年起开始的“包江”,本意是通过“规模经营”获得良好的资源保护效果,没有想到的是,村民与公司发生几次冲突后,毒鱼、炸鱼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包江”合同也陷入无法履行的困境。
为保护渔业资源,在报省有关部门批准后,永嘉县从2004年11月开始,对楠溪江实行了一年的“禁渔”,同时开始考虑改变承包方式。
“20多年来一直没有受到工业污染威胁的楠溪江,需要重寻‘护江之路’。”陈志俭认为,“包江”形式上的完善,首先必须破除“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误区。
“分段承包”,是永嘉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试行过的“包江法”。如今再次使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水域附近的村民,对于楠溪江有着特殊的感情。
获得分段承包权的30多个承包组的成员,都是住在水域附近的村民,“一旦发现有人毒鱼,邻居会来告诉我们,我们再去报告渔政。”共同监督破坏水环境的不良现象,渐渐成了深固村村民的共识。
清清的江水,不仅可以养鱼。陈志远家不远,就是楠溪江上的一个风景点——“青龙河”。每逢节假日,清澈的江水,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游客。
在陈志远看来,楠溪江就是他们的生存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