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省最新统计,目前已有7000多亿元的浙江资金走出本省,到中西部等区域“攻城略地”。专家指出,这是浙江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是资本流动逐利的天性所致。
然而,巨额浙资外扩一方面发挥了调节全国市场要素配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浙资在进入各地房地产、能源等领域时也带来了炒作和泡沫阴影。
浙资走出去
长期以来,以温州资金为代表的浙江民间资金在全国各地快速流动,其投资动向成为经济领域关注的热点。从房地产到山西煤矿、新疆的棉花,再到东北华北的国企等等。哪里有较好的生长空间,浙江的资金就会“涌向”哪里。
浙江省外经贸厅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在“十五”前四年连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05年浙江省境外投资数又增长14%,累计核准境外企业达2160家,居全国第一。2005年全省的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将达到1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位。
浙江省委省政府负责人介绍,浙江资金转战全国甚至海外,是由本省市场资源配置的内在需求决定的。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但又是“缺铁、少煤、无油”的资源小省,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5%;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多。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经济成功后,浙江的很多企业尽管有了深厚的资金积累,但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瓶颈。而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很多地区还集中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浙江企业“走出去”,成为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的需要。
浙江的境外投资跳出了“资源瓶颈”,拿国外的资源“为我所用”。据统计,2005年浙商共投资国外8个森林和矿产等资源开发型项目。至2005年末,浙江人在境外共投资24个资源开发项目,实际投资8867万美元。不少企业还获得了外国著名老牌企业的品牌、技术和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