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抓关键,以关节点上的突破促使战争形势转变
众所周知,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而影响全局的关键性局部,往往对全局起决定性作用。抓住了这个关键性的局部,也就抓住了关节,整个全局就活了。所以,毛泽东历来主张,战争指导者必须以自己的主要精力“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同上,第1卷第177页)长征中,毛泽东不仅善于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和灵活的战役指挥,而且善于从复杂多变的战争局势和战场态势中,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集战略指导与战役战斗指挥于一身,在统筹全局和抓重要关节点方面得心应手,从而使红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抓重要关节点的问题上,除了四渡赤水战役中为打开入滇大门而将滇军调出云南的经典战例外,毛泽东指挥红军强渡大渡河以及在直罗镇战役中要求打歼灭战,都值得后人很好地体味。
1935年5月下旬,为阻止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蒋介石调集兵力加强川西和大渡河沿岸的防守,同时派部队尾追中央红军,妄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5月25日,红军17名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为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但此处高山耸立,水深流急,险滩密布,不便架设浮桥,部队只找到4条渡船。全军数万人马要在几天内全部由此渡河是不可能的,况且国民党追兵正向大渡河昼夜赶进。这样,如何使红军顺利渡河,即成为全局的关节点。26日,毛泽东赶到安顺场,在听取了部队的汇报后当即决定,红军主力火速抢占大渡河上游距安顺场160公里的泸定桥。据此,部队分左右两路夹河而上,29日抢占了泸定桥并攻克了泸定县城,至6月2日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时,国民党军正对陕甘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由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十五军团接连取得了劳山、榆林桥战斗的胜利,为粉碎敌人的“围剿”创造了条件。11月3日,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全军1万余人。然而,蒋介石不甘心失败,调集东北军5个师3万余人,企图乘红军长途跋涉、尚未得到休整和立足未稳之机,一举消灭红一方面军,彻底摧毁陕甘苏区。在此形势下,能否粉碎敌人的进攻,并将敌人打狠打痛,长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进而使红军能够在陕北立足,即成为全局的关节。为此,毛泽东亲自部署指挥直罗镇战役,准备歼灭敌人一至两个师。战斗打响前,毛泽东特别指示各部队负责人,一定要打歼灭战。战斗发起后,又一再嘱咐说:“要的是歼灭战!”在毛泽东的精心指挥下,红军在此次战役中共歼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其他敌人则四处逃窜。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历史雄辩地证明,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是红军夺取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就是要学习和运用他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解决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牢固树立立足现有装备打赢未来战争的信心;就是要根据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谋略和战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郑申侠,军事科学院院长;刘源,军事科学院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