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发展农村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增收,在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民的教育、社会保障等支出,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生产水平,从而实现发展农业生产力的目标。
处理好这一关系,关键是建立起提高生产力与增加农民增收良性互动的沟通机制,使农民通过发展生产力得到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增加投入和减轻农民负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持,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三减免、三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拓宽增收渠道。
第二,要处理好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新农村的首要问题。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远非问题的全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抓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五个统筹”为原则,推动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
第三,要处理好加大外部支持和挖掘农村内部潜力的关系,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强调自主挖潜,主要依靠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力量。任何外部的力量,归根到底是通过农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和转化能力转变成发展农村经济的资本。处理好加大外部支持和挖掘农村内部潜力的关系,根本在于将输血变成造血,不能片面强调财政拨款与补贴。
要协调好外部支持和挖掘内部潜力的关系,就要既重视外部资金的投入,更要壮大本地经济。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既重视内部挖潜,发展本地的支柱产业与特色产品,也要重视吸引外来资金,外来项目,激发和释放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
第四,要处理好调动干部积极性和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关系,充分重视干部积极性的发挥,并有效发挥好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干部群众共同的积极性。领导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领导带头作用,必须重视领导干部积极性的发挥。同时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基础。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充分激发各阶层群众的热情。各级党员干部应充分意识到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要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尊重农民权利,扩大农民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要充分尊重农民意见,重点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要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