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吗
在谈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的问题时,有人认为,“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如果用这一观点来考察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实践,则不无一定的道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思想武器,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毋庸置疑,这一时期,“斗争哲学”的确在我们党的政治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如果用这种观点来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哲学,则无疑是片面的。“斗争哲学”决不是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哲学的全部,即使在斗争最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在“斗争哲学”之外,中国共产党人也探索性地提出了其它具有指导性的政治哲学的观点和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中,非常注重土地改革,解决民生问题,注重发展人民民主,为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革命斗争中,注重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重视发挥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所有这些,都蕴含着“和谐哲学”的思想。
(三)要根本实现从革命党思维到执政党思维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观必须与时俱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也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们党成为了执政党;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而进一步使我们党实现了从领导革命的党到领导建设的党的转变。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观本应根据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根据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中心任务的需要,从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状况的迫切使命出发,适时地进行转变,并不断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来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但是,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党未能明确地意识到这种转变的客观性,仍然沿用了革命斗争年代的革命党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执政和建设的问题,习惯性地运用“斗争哲学”来指导执政党的实践活动。可以说,这是造成我们党在这一时期执政方略上出现偏差和犯极“左”错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根源。
众所周知,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中吸取的最主要的哲学精华。我们党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批判和革命功能方面,即通过内在矛盾的运动来破坏旧世界、创立新世界方面,这是成功的。但是,对于一个担负振兴中华重任、代表全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取得政权之后的第一要务,应该是缓解矛盾、消解冲突、追求稳定,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一方面取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另一方面使自己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毋庸讳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党对此虽有认识,却未能使之成为全党的共识和主流价值取向。
在新中国成立的头20多年里,由于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还存在片面和极“左”认识,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观没能得到适时的转变。于是,在“不破不立”、“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造反有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等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反右”扩大化、“四清”运动,尤其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些,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并给我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人们的思想行为打下了深刻的“斗争”烙印。其沉痛的历史教训,值得认真汲取。对此我们党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表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必须与时俱进,从根本上实现从革命党思维到执政党思维的转变,实现政治哲学观的重大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确立起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执政要求的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