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
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梅宁华: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哲学观的大发展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体会

  (四)“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

  “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是一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状态。从“和谐社会”思想的演化历程来看,“和谐”是古今中外众多思想家在著作中论及的思想。

  从我国历史上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过“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其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主张将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但是,这些美好的主张,在一个阶级矛盾、等级矛盾十分尖锐的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国历史上虽曾出现过“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盛世”景象,但这只是封建历史长河中短暂的繁荣稳定时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从外国历史上看,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形象,主张“公正即和谐”(公正的依据是城邦的整体利益及全体公民的公共的善业)。16世纪以来,在西方文艺复兴、产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构建公平和法治的社会。19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前进了一大步,他们明确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20世纪下半叶,西方发达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缓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也运用社会协调手段,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缓解矛盾的方法和措施,其调节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谐绝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发展,必然推动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这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方向转变。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讲出了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们没有讲过的新话,使人们彻底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但在“老祖宗”们的著作中,尽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因子,却没有系统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此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一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关稿件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关键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