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明史前移2000年
据介绍,从2001年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已经对上山遗址进行了三期发掘。在上山遗址下层中,专家们发现了许多别具一格的陶器群——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这些陶器群和以往在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都不一样。
在考古学文化中,陶器是最有典型意义的遗存,所以,上山遗址中发现的陶器群,代表了一种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
另外,专家们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跨湖桥文化遗存叠压在上山文化遗存之上,这从地层上证明了上山下层的文化遗存是早于跨湖桥文化遗存的,因此它的年代也要早于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如是说。
而去年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嵊州小黄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专家们认为这也属于“上山文化”。
一万年前,先民们就开始吃香喝辣
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标本里,发现了很多一万年前的稻壳。经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郑云飞测定,这其中,有野生稻,也有栽培稻。这个发现不仅表明,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也告诉我们,那时候的上山人已经将稻米当作重要的食物资源了。
“其实,稻米只是当时人们食物中的一部分”,新闻发布会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蒋乐平笑着和记者们谈起上山人的“吃穿住行”,“由于这里的土质偏酸性,没有保留更多的有机质遗物,比如说动物骨头、木头、桃核等遗存。但我们还是发现了鹿角等一些动物的骨头标本”。这说明当时的人除了已经开始吃稻米,还知道通过采集、狩猎等原始手段来“补充营养”。
在发掘中,遗址中分布着很多密集的大坑,有的深达1米多。“除了作为储藏室,这可能是古人用来烧烤食物的哦!”——白天采集野果狩猎,傍晚全家人相依而坐,一起烧烤、聊天,这样的生活,连现代人也要流口水了。
另外,专家还发现了三排柱洞遗迹——这可能是干栏式建筑。虽然看上去毫不起眼,可在专家们眼里,这可是当时的最高“居住水平”。“当时的人已经住上木结构的建筑了。”蒋乐平说,同时期的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的先民,大都还处于利用天然洞穴作为住所的阶段——这不仅让我们清晰地看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万年前,长江下游文化就已经确立了优势地位。(0812101)
链接一
浙江文明史到底多少年
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到底还可以往前多少年?这个问题,目前还无人可以回答。不过,在“上山文化”出现之后,我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脉络渐渐清晰起来——
距今约一万年的上山文化,人们以稻米为食物,出现了大口盆、平底盘等陶器。
距今约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人们开始用骨针缝制兽皮制作的衣服,也开始了耜耕农业。陶器也有了新的类型:彩陶、卵形釜。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人们开始栽培水稻,使用船只捕鱼,并开始制作以有脊釜为特征的陶器。
距今约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陶器中出现了腰沿釜,并已有了鼎。
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
链接二
读新闻,学知识
夹炭陶:一种夹杂着稻秆、谷壳等有机物质的陶器。
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的,人居住在上层的木结构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