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茶品牌的散、乱、杂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全国茶叶界专家日前汇聚杭州,专门就“浙江绿茶”品牌建设进行探讨,且看他们作出的——
浙江绿茶“诊断”报告
11月9日,全国茶叶界顶级专家汇聚杭州,探讨“浙江绿茶”品牌建设思路。专家们指出,尽管浙江茶叶产值、产量、茶园面积均居全国前列,但茶叶产业还是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亟待解决。
【症状】“三多三少”现象困扰浙江茶叶品牌的成长:名茶多,名牌少;政府培育的公共品牌多,企业自主创新、自主运作的品牌少;出口茶叶贴牌多,自主品牌少。目前,全省有200多个茶叶品牌,仅遂昌一个县就有16个,名闻天下的“西湖龙井”也有9个牌子。我省出口绿茶品牌达200余个,而自有品牌仅几十个,茶叶品牌的散、乱、杂成为制约浙江绿茶发展的主要矛盾。
【处方】全力打造“浙江绿茶”大品牌。省农业厅副厅长朱志泉打了个比方:区域性公共品牌和重点龙头企业品牌是“钢筋”和“基石”,大批企业品牌则是“沙石”和“水泥”,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共同建设“浙江绿茶”品牌大厦。“十一五”期间,我省将深化现有茶叶品牌整合,重点引导与支持“龙井茶”证明商标、“省十大名茶”等区域性品牌和“骆驼”等出口品牌建设,着力优化、培育出若干个重量级的“浙江绿茶”品牌军团。
武义更香茶叶公司董事长俞学文建议,要逐步实现从政府运作品牌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运作品牌过渡,增强品牌发展活力和品牌产品的市场扩张能力。
【症状】目前全省80%的大宗茶采摘、100%的名优茶采摘和25%的名优茶加工都依靠手工作业。大量的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给生产安排带来困难。同时,由于劳动力工资高带来茶叶生产的高成本,已经影响到浙江绿茶的可持续发展。
【处方】加大科技攻关投入,扩大茶叶生产的机械化覆盖率。到2010年,全省大宗茶机采率将达到50%,名优茶机制率达到80%。
全国供销总社茶叶研究院院长毛志芳说,在茶机的研究上,我们与发达国家日本的差距不止20年。我们要对茶叶加工工艺技术参数进行系统研究,重点进行单机改进设计、联装作业和控制系统的研究,实现我省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现代化生产。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呼吁,要加大优秀茶机的推广力度。在杭科研单位近10年来共获得茶叶方面专利110件,但转化为生产力的屈指可数。建设茶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迫在眉睫。
【症状】市场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省茶叶产业的经营市场主体仍以中小企业和茶农为主,缺少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覆盖面有限。全省茶农人均茶园面积仅2亩多,8200多家茶厂,每家每年平均加工茶叶仅17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茶农增收难度大。
【处方】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建议,淘汰一批,扶持一批。使茶叶产业生产模式由“分散加工”向“集中加工”转变,实现“茶农只管种茶,茶厂专门加工”。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梁月荣认为,要依靠科技投入,提高夏秋茶产值。一般夏秋茶一斤才卖几块钱,茶农采制积极性不高。如安吉白茶在春天15摄氏度左右时所产茶叶品质最好,但目前浙大培育出的新品种,在夏秋季都能产出高品质茶叶,拓展了茶农增收途径。
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茶叶产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有效抓手。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我省将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推动茶叶产业组织形式从“公司+农户”的初级形式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四位一体”高级形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