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 舟山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大黄鱼上哪去? 追寻舟山近海野生大黄鱼生命轨迹

www.zjol.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6:39:1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大黄鱼到哪里去了

  追寻舟山近海野生大黄鱼生命轨迹

  核心提示

  “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这是清代诗人王莳蕙《黄花鱼》一诗中对我省沿海一带大黄鱼丰收景象的描绘。上世纪70年代,渔船拖着一网网金黄色的大黄鱼满载而归是当时舟山渔港再普通不过的景象。为了号召老百姓吃掉成堆的大黄鱼,这些如今身价动辄上千的大黄鱼当时甚至一度被叫做“爱国鱼”。然而此后大黄鱼产量锐减,到了上世纪80年代,曾经被称为大黄鱼的家的舟山近海已经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近两年来,由于政府增殖放流,野生大黄鱼复苏苗头又重现。

  “野生大黄鱼哪里去了?”很多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丰产——绝迹——重现,这条代表大黄鱼生命轨迹的曲线能否完成一个圆满的轮回,本报记者近日来到野生大黄鱼曾经的家——舟山寻找答案。

  两吨半黄鱼四渔民获利70万

  一网捞起一年收成

  2005年3月21日,春分过后第一天,温暖的东南风轻轻地吹拂在东海的洋面上。来自舟山普陀桃花镇的渔老大杨安军正驾驶着自己的浙普渔31383号流刺网船行驶在东海1951海区(东经122°57′、北纬31°12′)附近。“东南风鱼叉,西北风冤家”,杨安军又跟伙计念叨起这句好多年没有说起过的渔谚,意思就是西北风一刮,鱼群被赶散,很难捕获;最好刮东南风,东南风会像鱼叉似地将分散的鱼群赶到一起,捕捞容易,“希望今天能有好运气。”

  很快到了下午收网的时间,杨安军的船同绝大多数渔船一样,装的是流刺网,网放下去在海里形成几百米的帷帐。“今天的网有点沉啊,说不定又是一网大黄鱼。”一位伙计跟杨安军开着玩笑,看着网慢慢地拖上来,杨安军的眼睛一刻也没离开过渔网。当渔网落到甲板的那一刻,一片金黄色在网里跳跃着,“是大黄鱼!”一位伙计叫了起来。这一网六七百公斤不成问题。

  此时,船里的电台传来了呼叫:“杨老大,我们遇到大黄鱼群了!”原来幸运也同时再次降临到了渔老大李林波的头上。在1951海区捕鱼的桃花镇鹁鸪门村渔老大李晓东和虾峙村渔老大王国忠也赶上了这次野生大黄鱼的鱼群,四条船一共捕获野生大黄鱼2.5吨,打破了2004年9月份创下的网产纪录。

  渔运船闻讯赶来,四位渔民当场在洋地里把大黄鱼卖给了渔运船,获利70万元。“这一网赚的钱差不多相当于我们打一年鱼的收入。”杨安军告诉记者。

  忆“爱国鱼”渔老大话说当年

  大黄鱼如今有钱吃不到

  “其实要是放在30年前,哪一网随便打打也有几百斤。船回港的时候,船上的人就把一件蓑衣挂在桅杆上,岸上的人看到了大家就挑箩带筐地准备搬鱼。”在沈家门港口,打渔30多年的老渔民胡和华也早就听说了桃花岛四位渔老大遇到野生大黄鱼的事情,“不过在现在这个时候就不好说了,我自己已经10多年没见过野生的大黄鱼了,听说现在两斤以上的大黄鱼每斤要卖六七百,饭店里更贵,何况现在有钱还不一定买得到。”

  在沈家门港口著名的夜市海鲜大排档里,有不少摊位也在供应大黄鱼,不过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些大黄鱼都是深海网箱养殖的,脂肪含量高,口感跟野生大黄鱼无法相提并论,价格同样相差很多。“真正的野生黄鱼一斤重的能卖700元到1000元,但是野生黄鱼是有价无货,就算你有钱也不一定吃得到,太少了!”一位摊主对记者说。

  对于舟山人来说,“爱国鱼”这个名词一定是作为他们的集体记忆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中的。“1974年大黄鱼是丰收的,我还记得那年2月、3月里大黄鱼卖1角4分钱一斤,4月半的时候卖1角3分8,一条三四斤的大黄鱼才卖几毛钱。”打了40多年鱼的沈家门老渔民崔后兴对当年大黄鱼的行情记忆犹新。“那个时候黄鱼大,一个大人提在手里尾巴可以擦着地。”尽管当时大黄鱼的价格很低,但是由于产量太大,并且交通不便,上好的黄鱼卖不出去,于是国家号召群众多吃鱼,支援渔民,在当时吃鱼也成了一种爱国行为,“爱国鱼”的叫法不胫而走。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宋海棠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我们捕到的最大的黄鱼像五六岁的小孩子那么大,后来取出它的耳石一看,上面有整整29个年轮,说明它已经足足有29岁了,相当于人类中的百岁老寿星。但是现在根本不可能捕到这样的鱼了。”

  水鱼勿叫抲鱼人老婆双脚跳

  大黄鱼产量直线下降

  “大黄鱼有中国的家鱼之称。”宋海棠说,“它们的主要产卵地就在舟山近海一带。每年春天沿岸水温增高,鱼群从越冬场游向沿岸河口附近的浅海区生殖。它们的产卵区就在舟山的岱衢洋、大目洋和猫头洋等几个渔场,亲鱼于4月中、下旬结成大群,从深水越冬区向西洄游进入这几个产卵场,这时形成大黄鱼的春汛。产卵期为5~6月,亲鱼产卵后分散在岛屿与河口一带海区索饵肥育。秋末冬初沿岸水温下降,大黄鱼返回越冬海区,这时又形成秋汛。”

  “四月半水鱼勿叫,抲鱼人老婆双脚跳。这句抲鱼人的老话意思是听不到鱼叫声,渔民和渔民老婆自然会很着急。以前每逢渔汛,我们在沈家门的岸边都能听到大黄鱼产卵时发出的咕咕咕的叫声,成片成片。”老渔民崔后兴告诉记者,大黄鱼在产卵时会发出叫声,渔民用耳朵贴在船板上听鱼叫,从叫声中判断鱼群密集程度和所处位置,以便下网捕捞。

  然而这种叫声如今已经几乎绝迹。从当年的满仓金鳞到如今的千金难买、有价无市,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宋海棠给我们画出了一条几乎是一路下行的产量轨迹线:“1956到1962年为捕捞大黄鱼在浙南地区发展了敲轱作业(上世纪50年代的一种渔业作业形式:用木棒敲击船上的传声装置使鱼昏死。此举后因对幼鱼杀伤过大而被禁止),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1957年我省产鱼量15.82万吨。此后尽管当时的资源基础很好,海域污染少,浮游生物多,但由于1957年大面积的捕捞,在15.82万吨大黄鱼中幼鱼占了一半,结果是自1958年起产量急剧下降,1963年禁止了敲轱作业,大黄鱼资源逐渐得到了恢复,产量从1964年起逐渐上升。1968年资源状况较好,春夏汛鱼发好而集中,夺得了高产。从1974年起开始对浙江外海的越冬大黄鱼进行了掠夺性的捕捞。当年产量高达16.81万吨,是历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值。但由于此举连续四年,彻底破坏了大黄鱼的资源基础,资源由逐渐衰退的量变变成了资源破坏性的质变。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每年的春夏汛都采取了大规模捕捞进港产卵大黄鱼的做法,在大黄鱼产卵之前就捞起来,使得三分之一的亲鱼(大肚子鱼)得不到产卵的机会,导致了幼鱼发生量急剧减少,大黄鱼资源状况从此一蹶不振,到1993年大黄鱼产量只有0.019万吨。现在年产量是两千吨左右,并且里面的低龄鱼、当年生的小鱼占了很大比重。”

  酷渔滥捕产卵地环境大变化

  大黄鱼哪里去了

  “我已经十多年没见到过野生大黄鱼了”,崔后兴叹着气告诉记者。说起大黄鱼消失的原因,崔后兴认为主要是因为那两年“捕得太凶了,一开始是对网,后来有了更密的拖网、帆张网,敲轱作业更是连小鱼都不放过。”

  对于崔后兴的看法,宋海棠也很认同:“酷渔滥捕无疑是造成大黄鱼消失的主要因素。历史上对大黄鱼进行的三次持

  续大‘围剿’,不仅围捕春夏汛浙江沿海渔场、舟山岱衢洋的进港产卵的大黄鱼,又穷追不舍地围捕浙江外海渔场的越冬大黄鱼,使得大黄鱼亲鱼、幼鱼大量被捕,断了子又绝了孙。因此掠夺性的捕捞是资源衰退的重要原因,对大黄鱼而言则应是主要的原因。”

  “除此以外,产卵地环境的变化是大黄鱼消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宋海棠说,“浙江海域海底平坦,西北部较浅,东南部较深;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流注我省海域的江河较多,有长江、钱塘江、甬江等,多种水系汇集于浙江近海渔场,使底层营养盐类随海水涌升,加速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十分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并且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照充裕,也为海洋生物的繁衍生长提供了较好的生长条件。但是上世纪80年代后,沿海城市的邻近水域、河口及港湾水域被不同程度地污染,环境质量下降;此外,围海造田等海洋工程污染对水流环境的改变对大黄鱼的近海产卵环境造成了影响,这是大黄鱼资源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增殖放流降低捕捞强度

  大黄鱼复苏苗头初现

  面对着野生大黄鱼逐渐消失的困境,海洋渔业部门决定采取行动,化解将来可能无鱼可捕的危险。

  2004年,国家海洋渔业部门在洋山港开始了东海渔区的增殖放流,包括海蜇、日本对虾和大黄鱼等六个品种,其中体长5厘米以上的大黄鱼250万尾。2005年共放流7种海产品1.9亿只,其中大黄鱼503万尾,2006年放流大黄鱼鱼苗440万尾。除了增殖放流,这几年捕捞强度降低,渔船出海次数、捕捞量得到合理控制,加上已经搞了十年的休渔措施,都给了鱼类一个宽松的生长空间。此外,浙江近海还有全国投放量数一数二的人工鱼礁,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索饵等生息场所,比如舟山朱家尖12万立方米的人工鱼礁区,就是浙江最大的人工鱼礁群。去年浙江省又投入了1000多万元在六横岛附近进行增殖放流,其中有大黄鱼鱼苗100万尾。

  虽然大黄鱼的放流效果不如梭子蟹、海蜇等一年生的海产品明显,但是放流大黄鱼的意义主要在于生态修复,“现在大黄鱼的产量年间波动比较大,这是因为大黄鱼是高龄鱼,不是一年生的,每年补充鱼苗可以让鱼资源保持稳定。”浙江省海洋渔业研究所的周永东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

  “增殖放流让补充量显著提高,除了当年捕捞外,还有一些作为长效品种。每放流一万尾,一年中可以产生0.44吨的资源量,可以产生1500尾的亲体。第二年的投入产出比为1∶15以上,一般来说放流三年以上的大黄鱼就可以长到一斤左右。”周永东告诉记者。“每年6月15日到9月15日的禁渔期虽然主要是保护带鱼的,但对于大黄鱼苗的成长同样十分有利。”

  正是由于这些措施,才出现了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次的野生大黄鱼群的出现。“搞了十多年的增殖放流和休渔这些措施组合在一起,让野生大黄鱼有了复苏的苗头。”周永东说,以后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 何始玉

相关稿件
·饭店出售的“野生大黄鱼” 其实是深水网箱养殖 2006-11-01
·做黑车生意被查 一黄鱼车司机竟掏出检察官证 2006-09-22
·大黄鱼规模养殖新技术通过鉴定 2006-08-30
·运管抓黄鱼车遭尴尬 乘客报警:运管执法误其旅游 2006-07-27
·穿梭苏堤招揽生意 景区出手刹刹“黄鱼车”威风 2006-07-20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