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带着一种理想到非洲发展,不能有赚一票就走的急功近利心态。在管理上,要适应当地风土人情,在产业上,要积极融入当地产业链,参加当地或联合当地企业组建产业协会。”
——王建平
“一些经历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时至今日,温州鞋企“哈杉”公司董事长王建平依然心有余悸。
王建平是个名人。因为2004年在西非尼日利亚的一次投资:出资200万美元成立一家制鞋厂,现在的他,已成为中国企业家在非洲成功投资的一个代表人物。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中非企业家大会”上,他是浙商中为数不多的大会组委会邀请出席的代表之一。
成功是公认的事实。然而,10日傍晚,在位于温州的“哈杉”总部,王建平向记者讲起了那些“后怕”的经历。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是在去年下半年。由于禁止进口成品鞋,尼日利亚海关扣押了200多个货柜的进口鞋类,其中,就有“哈杉” 70多万双半成品鞋。
“接到电话的时候,我都懵住了,几百万美元的货,如果被没收,不仅在尼日利亚的工厂要陷入困境,温州本部的生产也要受到严重影响。”那一刻,王建平感到了恐惧。
但是,“这个时候你悔不该当初是没有用的,再说,我也没有后悔。”王建平笑着说。
镇定下来之后,王建平开始应对危机,在了解到很多尼日利亚本地的鞋企业也在这次扣押中损失惨重后,王建平当机立断,决定联合尼日利亚国内20多家鞋企,临时成立制鞋工业协会,就鞋类产品进口政策对尼政府进行联合游说。“在执行中,禁止进口成品鞋的政策经常殃及半成品鞋,这对尼日利亚鞋业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希望能够修改。”
从商务部长、外交部长到贸促会会长,王建平马不停蹄地与尼日利亚政府的三位高官进行了会谈,力陈扣押对尼制鞋业发展会造成的严重影响。“结果,他们完全同意了我的看法,并联合给尼日利亚总统写信。我也给总统写信反映鞋企意见。”
事态按王建平期待的方向发展了。他和协会的意见被尼日利亚政府采纳,在全部放行被扣押的货柜后,尼日利亚财政部长还亲自发表了电视讲话,对“哈杉”等鞋企对尼日利亚制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肯定和感谢。
“如果不是和当地制鞋企业结成了合作共赢的合作关系,在危机关头,我们就不可能一呼百应,别人就不会支持我们。”
王建平的话有数据为证。在落户尼日利亚一年多的时间内,“哈杉”不仅为当地提供了300多个就业机会,还为当地制鞋企业在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做了无私奉献,比如制鞋工业五大技术之一的冷粘技术,原来尼日利亚企业这方面较差,“哈杉”来了之后,就把这项技术免费教给本地企业。在产业协作上,“哈杉”的本地采购比例也从3%提高到了20%。“开始我们连胶水、鞋钉都要从国内进口,现在很多配件都可以在当地进行采购,和当地产业链的结合紧密多了。这也是我们发展要达到的一个目的:成为一家融入本地产业链的本地企业。”王建平说。
远景更加美好。在王建平的计划中,到2007年,“哈杉”在尼日利亚的累计投资将达1300多万美元,成为年产皮鞋600万双的非洲最大制鞋企业。届时,将解决当地就业人员三四千人,制鞋所用原材料30%至50%来自当地。
“HAZAN”(哈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精美的石头”,如今已经成为王建平闯荡非洲的最大欣慰。“如果你有机会去尼日利亚,在机场你就会看到当地人脚上普遍穿着‘哈杉’鞋。在西非,‘哈杉’已经是毫无疑问的第一男鞋品牌。”采访结束时,一直谦逊的王建平第一次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