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城乡和谐:共享一片蓝天

www.zjol.com.cn  2006年11月14日 16:02:1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初秋的一个早晨,海盐县沈荡镇永庆村的沈建华骑着摩托车来到县城的一家电脑公司,开始一天的保安工作。这名被征地的农民不久前经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免费培训,被一家保安公司聘为保安人员。沈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仅今年年初以来,学校就为100多名失地农民进行了免费培训。”

  沈建华是我市近260万名农民的一个缩影。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一个个全新的城乡统筹蓝本,开始改变越来越多的嘉兴农民的生活形态,使他们与城市居民同享一片蓝天。

  这一切都来自市委、市政府城乡和谐的新理念。市委、市政府从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于2004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今年又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嘉兴市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一座跨越城乡二元制的“桥梁”,正在嘉兴城乡之间铺就。

  在空间形态的嬗变中实现城乡一体

  实现城乡共荣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构建一体化的空间布局。去年我市编制的《嘉兴市域总体规划》突破了传统城市规划的局限,在综合环杭州湾城镇体系规划及各县(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市域范围3915平方公里的规划覆盖,从市域的角度谋划全市的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更好地配置土地、水、电力等资源要素,实现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缩小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减少基础设施“落差”,加强城乡空间融合,是嘉兴近年来“统筹故事”的精彩之笔。

  在海宁市黄湾镇尖山村的通村公路上,来自山东、江苏等地的货车源源不断地将该村产的橘子运往各地。该村7组村民金方荣感叹道:“现在车子能直接开到家门口装货,真是省心!”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来进出村子只有机耕便道,村里产的大量新鲜水果无法及时卖出去。自从两条6米宽的公路分别从东、北方向通进村里,村民就不再担心新鲜水果卖不出去了。而桐乡市崇福镇芝村村的周晓天天乘公交车到崇福上班,她说:“自从通了公交车,我们再也不用怕刮风下雨没法出门。”

  为改善农民的出行条件,各地以康庄工程为契机,加大乡村公路建设力度。据统计,全市已建成村镇公路2000余公里,其中油路、水泥路占87.2%,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在此基础上,今年我市又全面开展连村公路和到组道路的建设,目前已完成连村公路建设121公里,建成到组道路676公里,改造农村危旧桥48座。连村到组道路的建设,打通了地域的阻隔和封闭,推动了沿线乡村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民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城乡一体化供水紧紧跟上。全市有20个乡镇实施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8亿元,31.42万名农民的饮水条件得以改善;先进水处理技术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已投资200万元在秀洲区王江泾镇大坝村、双塔村和南湖区凤桥镇庄史村建立了超滤膜法水处理厂,为解决偏远、村庄相对分散地区的村民饮水安全问题开辟了新路。

  在就业的一视同仁中突破城乡樊篱

  一个和谐的社会还需要包容和关怀,需要尊重每一个人,满足他们的基本权利,无论他们是从城市中来还是从农村来。

  就业就是其中的一个途径。2004年,我市开始了城乡一体化就业的尝试。统一就业制度,取消《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务工证》的办理,实行《暂住证》、《计划生育证》、《务工证》“三证合一”,从制度上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平等;统一就业援助政策,明确对城乡不同群体劳动者的责任,采取有针对性投入、帮扶等措施,优先解决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统一劳动力市场,基本建立起以市人力资源中心市场为龙头,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为骨干,乡镇和村为基础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统一公共就业服务,逐步推进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建设,“零收费”的公共就业服务覆盖城乡。

  南湖区余新镇的范春英参加家政培训后,现在嘉兴市区的3户市民家庭当钟点工,月收入超过1500元。如今,嘉兴有9.3万名像范春英这样的普通农民,开始接触过去陌生的家政、电脑、电工等专业技能知识,成为城镇二、三产大军中的一员。从200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列入政府十大实事工程,市本级财政连续两年统筹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全市各级投入的培训资金达7877.96万元。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已降到22.9%,农村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超过80%。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7元,比2002年增加2474元,年均增长13.1%,增速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已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成功就业后的农民,开始寻找比“养儿防老”更科学的生活保障模式。目前,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47.1万人,有18.1万名被征地农民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在对农民的“精神反哺”中迈向城乡和谐

  让城市文明逐渐融入农村,使“精神反哺”与“物质反哺”并举。

  每天清晨,海盐县沈荡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图书管理员就开始忙着接待前来借书的农民。这个占地10亩的文化活动中心包括篮球场、门球场和信息共享室、团队排演室、图书室等,成为当地农民休闲的好去处。

  如今,涵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日益健全。全市74个乡镇(街道)均已建立文化(体育)站(省一级、特级站占64%),其中文化中心58个。全市各行政村室内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约90%,2004年、2005年先后创建市级标准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室)55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8%。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扩大。近两年全市撤并农村6班以下小学(教学点)156所、12班以下初中8所,全市初中校均规模1101人,小学校均规模680人,学校布局调整领先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率达到100%,居全省首位;省教育强乡镇达到9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城乡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基本一致。


来源: 嘉兴在线  作者:  编辑: 朱小燕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